第3章 宋人文章托汉相,三寸之舌论乾坤

  还是那个门吏,只是此刻他脸上那份倨傲已荡然无存。
  他低著头,不敢直视刘奚,躬身做了个请的手势,语气也软了下来:“郎君有请,请隨我来。”
  刘奚心中瞭然,是被荀蕤训斥过了。
  他隨著门吏穿过前庭,来到一间雅致的偏房。
  一个身著宽袖常服的青年正立於窗前,正是荀蕤。
  见刘奚进来,荀蕤挥手让门吏退下,隨后对刘奚拱手一礼,脸上带著一丝歉意:“方才恶奴无状,怠慢了足下,还望海涵。”
  刘奚回了一礼,从容道:“公子言重。昨日援手之恩,奚未敢忘怀。今日特备薄礼一份,聊表寸心,还望一观。”
  这番话说得不卑不亢,既轻描淡写地揭过了门吏的无礼,又顺理成章地引出了自己的来意。
  说罢刘奚不再多言,直接从怀中布包里取出那捲炮製过的竹简,双手奉上。
  荀蕤眼中闪过一丝讶异,他接过竹简,入手便感觉到一种古朴的质感。
  展开第一卷,只见上面写著《论朋党疏》。
  “臣闻朋党之说,自古有之,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。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,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,此自然之理也……”
  荀蕤起初只是隨意地念著,但越往下读,他的神情便越是凝重。
  声音不自觉地从低声默念转为朗声诵读,语调也隨著文章的层层递进变得激昂起来。
  那简洁明快、直指人心的文风,如同一股清流,与时下流行的那些辞藻华丽、空洞浮夸的駢文形成了天壤之別!
  当读到最后,荀蕤已是满面红光,激动地站起身来,將竹简重重拍在案上,高声诵出结语:
  “兴亡治乱之跡,为人君者,可以鉴矣!”
  最后一句念罢,余音绕樑,书房內陷入了长久的寂静。
  荀蕤胸口剧烈起伏,仿佛仍沉浸在那文章振聋发聵的宏大论述之中。
  刘奚目光灼灼地问道:“公子以为,此疏如何?”
  荀蕤长长地呼出一口气,眼神复杂地看著刘奚。
  “我字令远,痴长足下几岁,若不嫌弃,愿与足下兄弟相称。此文石破天惊,我读之,只觉胸中块垒尽去!方才心神激盪,多有失態,还望海涵。”
  说起来,荀蕤还是有点羞愧,本以为对方只是想要攀附,没想到居然真的拿出了这么一篇雄文为贺礼。
  也不知道此文是何人所作?立意之高,说理之透,足以让当今天下名士黯然失色。
  “此疏……文风朴实如两汉,论理又鞭辟入里,不知……其作者是何方高人?”
  刘奚迎著他探寻的目光,神情平静,一字一顿地说道:
  “武乡侯,诸葛孔明。”
  作为一名穿越者,刘奚深知文抄是现在最快的破局之法。
  他没有选择抄诗,因为在这乱世,一篇经世致用的雄文,远比风雪月的诗词更有分量。
  更何况,刘奚如今不过十五之龄,若作出“老夫聊发少年狂”或是“十年生死两茫茫”之类的词句,不被当成妖孽才怪。
  因此,他选择了北宋欧阳修的《朋党论》。
  其所论的君子小人之辨,对正深陷八王之乱的西晋来说,更是一剂猛药。
  当然,整个计划最关键的一环,是为这篇文章分量足够的作者——诸葛亮。
  为了让这一切天衣无缝,他还根据原主脑海中贫乏的记忆,对文章个別用词和典故进行了微调,使其更符合这个时代的语言习惯。
  果然荀蕤闻言,呼吸为之一滯。
  他將那捲竹简缓缓置於案上,动作轻柔,好像生怕惊扰了此文。
  他这才抬起头,目光灼灼地盯著刘奚,沉声问道:“贤弟,此言分量千钧。这篇雄文,当真是武侯所作?”
  荀蕤此问,早在刘奚意料之中。
  他神色坦然,迎著对方的目光,从容说道:
  “令远兄博览群书,一观便知。此疏文风质朴,论理切要,与当世盛行的玄虚清谈,有天壤之別。放眼百年来,能有此等务实之风,又具此等经纬之才者,除了武侯,还能有谁?”
  刘奚没有直接拿出证据,而是將判断的权力巧妙地交还给了荀蕤。
  荀蕤闻言,缓缓点头,最后的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。
  他长长地吐出一口气,神情却变得前所未有的凝重。
  “贤弟,你可知此文现世,意味著什么?”
  见刘奚只是平静地看著他,荀蕤继续说道:“当今朝野,於武侯之敬,早已超越了昔日的敌我之別。家父与朝中诸公,常嘆武侯治蜀之能,恨不能为其所用。此等遗篇若出,足以让世人为之警醒。”
  荀蕤深知,在当今的晋朝,诸葛亮早已不是敌人,而是连晋武帝都公开推崇的治国楷模。
  因此这篇武侯遗文的分量,远超文章本身,是一份足以影响清议走向的政治资本。
  荀蕤眼中精光一闪,一个计划已然成型。
  他打算在七日之后,於府中设宴,遍请洛阳名士。
  荀蕤是这场盛会的主人,是武侯遗篇的引介者,此举足以让他在洛阳年轻一辈的士人中声望大增。
  荀蕤捧著那捲《论朋党疏》,目光炽热如火,情绪平復后,他郑重地看著刘奚。
  “此既为武侯真跡,还请贤弟告知源流。”
  刘奚將早已备好的说辞娓娓道来:“此非朝堂正本。家母乃向氏之女,乃家母抄写。正本是武侯所撰写,以警示朝臣。家父非此物之主,此卷在奚手中亦是明珠暗投。思来想去,唯有此先人遗珍,赠予令远兄,方不负先母託付之重。”
  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,反正荀蕤也不可能找向氏验证。
  “贤弟,”荀蕤的语气无比郑重,“此礼之重,已非金玉可比。”
  他站起身,引著刘奚向內走去,声音压低了几分:“外堂人多,你我去书房详谈。”
  荀蕤的书房与偏堂的雅致不同,四壁皆是顶天立地的书架,满是简牘捲轴,空气中瀰漫著陈墨与旧纸的味道。
  他亲自为刘奚奉茶,神情已无半分客套,只余亲近与凝重。
  “武侯此疏,如洪钟大吕,发人深省。”荀蕤率先开口,眉宇间是挥之不去的忧虑,“只是,见此雄文,再观今日之洛阳,更让人忧心如焚。”
  这番话半是感慨,半是倾诉。
  “家父身在机枢,如履薄冰。我虽名为清贵郎中,实则困於故纸堆,於国事分毫无补,只能坐看社稷倾颓,又能如何?”
  荀蕤自嘲地摇了摇头,声音中透著一股深深的无力感:“成都王英武,东海王谦恭,皆是一时人杰,却將才智尽用於兄弟鬩墙,何其悲也!”
  刘奚瞬间就听懂了荀蕤言语背后的潜台词。
  用他前世的话来说,这是一种凡尔赛。
  就是明明身处秘书郎中这种外人眼中清贵无比、接近权力中枢的位置,父亲还是朝廷重臣,他却在这里唉声嘆气,抱怨自己於国事分毫无补。
  这种抱怨,在挣扎求生的底层人听来,无疑是刺耳的炫耀。
  不过就目前来看,荀蕤確实算是这些士族里面比较有良心的一个。
  所以刘奚打算慢慢倾听,再为他缓解一二心结。
  直到荀蕤的语速慢了下来,眼中流露出真正的迷茫,刘奚才端起茶杯,轻轻吹开水面的热气,呷了一口,缓缓开口。
  “兄虽未居显阶,而不为位所蔽,不以近务限目,故能超然外观,因一隅而洞见四方之势。二王皆是人中龙凤,然祸患常积於忽微,而智勇多困於所溺。”
  既然已经选择了抄欧阳修,那就再抄一句吧。
  这前面是恭维开导,暗示荀蕤未来可期,后面也是抄的欧阳修的《伶官传序》
  “哦?”荀蕤听到前半句开导精神一振。
  然后又將“然祸患常积於忽微,而智勇多困於所溺”十二个字在口中反覆咀嚼,每一个字都像一颗惊雷,在他心中炸响。
  他瞬间明白了,自己心中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憋闷究竟是什么。
  成都王、东海王,他们勇则勇矣,谦则谦矣,但他们的目光,他们的所有智谋与勇气,全部都拿来內耗。
  对外面即將到来的滔天洪水,竟视而不见。
  荀蕤猛地一拍大腿,之前的忧愁与迷茫一扫而空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找到知音的兴奋与激动。
  “好一个多困於所溺!此言真乃一语中的!我与洛阳诸公谈及此事,他们或赞成都王,或誉东海王,却无人能如你这般,一眼看穿他们共同的癥结。”
  这一刻,他看刘奚的眼神彻底变了。
  眼前之人,不仅有经天纬地之才,更有洞悉人心的彻悟。
  找到了这个共鸣点,刘奚知道,时机到了。
  他顺著荀蕤的话,將话题引向更深处:“是啊,他们都沉溺於此。他们所见的,只是癣疥之疾。”
  “癣疥之疾?”荀蕤被这个新颖的说法吸引,追问道。
  “正是。诸王之乱,烽烟席捲天下,但归根结底,爭的是一家一姓之事,而真正的危险,却在洛阳之外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给荀蕤留出思考的时间,然后才拋出了真正的重磅炸弹:
  “然则,令远兄可知,蜀中氐人李雄,已据要害,兵逼成都?又可知,并州骑兵南下参战一徵带尽,至今未復;诸郡壁垒空虚,匈奴部眾环处阴山河东之间,军实自备,恐不日有变。”
  荀蕤並非对这两件事一无所知。
  李雄作乱,在他看来不过是蜀地偏远,蛮夷復叛的老调重弹;匈奴部族桀驁难驯,终究是朝廷鹰犬,可驱可使。
  他从未想过,也从未有人提醒过他,要將这两件看似孤立的小事,与洛阳的大事联繫起来。
  晋代继承了魏国的强军,无论是胡人,还是叛乱,都不是什么大问题。
  问题在於,这些强军,打完八王之乱的上半场,已经消耗一半了!
  此刻经刘奚之口,这两点被一根线骤然串起,一幅荀蕤从未想像过的、无比恐怖的图景在他脑海中轰然展开。
  刘奚看著他骤变的脸色,用一种近乎咏嘆的语气,做出了总结:
  “李雄扼其西,匈奴窥其北,乘虚並作,內外相击,洛阳不过屋中孤梁耳。此殆当今天下之势,不可不早图。”
  荀蕤呆坐於席上,额上不知何时已渗出细密的冷汗。
  自己与京中名士们日夜忧虑的诸王之乱,在这真正的天下大势面前,竟显得如此……短浅和可笑。
  他再次望向眼前的刘奚,这个顶著“安乐公之子”名號的年轻人,心中再无半分轻视,只剩下一种庆幸。
  许久荀蕤才长吁一口气,站起身,对著刘奚深深一揖,语气中是全然的折服:“今日方知,何为高屋建瓴。贤弟之才,远胜於我!”
  见荀蕤行此大礼,刘奚连忙抢上一步扶住他的手臂,不让他拜下去,口中急道:“兄长何故如此,折煞小弟了!”
  “方才所言,不过是小子读了些前人杂记,坐而论道的胡乱猜测罢了。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的狂言当不得真,更当不得兄长如此大礼。”
  荀蕤却摇了摇头,目光灼灼地看著他,显然不认为那是胡乱猜测。
  他郑重地拍了拍刘奚的手臂,沉声道:“贤弟不必自谦,珠玉与顽石,我还是分得清的。”
  刘奚见状,顺势转换了话题,站起身来,再次拱手:
  “能与兄长一席话,小弟茅塞顿开,已是幸甚。今日叨扰已久,天色不早,也该告辞了。”
  荀蕤见他要走,立刻起身,已扬声向门外喊道:“来人!备我的牛车,送贤弟回府。”
  说罢,他又对匆匆赶来的管事吩咐道:“去库中,取五匹上好的细绢来,为我送客。”
  这下刘奚是真的惊到了,他再次躬身行礼,语气都变了:“兄长!这万万不可!今日能与兄长一席谈,已是小弟天大的幸事,怎敢再受如此重礼。”
  荀蕤却將他扶起,领著他走到门廊下,压低声音解释道:
  “这五匹绢,说来惭愧,不过是些许心意,远远抵不上你所给我的那篇《论朋党疏》。让你在洛阳能方便行事,不必为这些阿堵物所困。你若不收,便是看不起我荀蕤,不愿与我深交!”
  话说到这个份上,再推辞便是矫情了。
  刘奚心中百感交集,他知道荀蕤所言非虚。
  八王之乱打乱了整个北方的经济秩序,朝廷信用破產,滥发的铜钱购买力大跌,百姓交易早已退化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。
  粮食和布帛,因为其固有的使用价值,成为了这个乱世中最坚挺的硬通货。
  荀蕤说得轻巧,但这五匹上好的细绢,在如今的洛阳城中,其价值远超票面。
  粗略一算,至少值一万三千钱,足够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年多的开销。
  最终,刘奚没有再多言,因为有了这五匹绢,更方便接下来的行事。
  这番话半是感慨,半是倾诉。
  “家父身在机枢,如履薄冰。我虽名为清贵郎中,实则困於故纸堆,於国事分毫无补,只能坐看社稷倾颓,又能如何?”
  荀蕤自嘲地摇了摇头,声音中透著一股深深的无力感:“成都王英武,东海王谦恭,皆是一时人杰,却將才智尽用於兄弟鬩墙,何其悲也!”
  刘奚瞬间就听懂了荀蕤言语背后的潜台词。
  用他前世的话来说,这是一种凡尔赛。
  就是明明身处秘书郎中这种外人眼中清贵无比、接近权力中枢的位置,父亲还是朝廷重臣,他却在这里唉声嘆气,抱怨自己於国事分毫无补。
  这种抱怨,在挣扎求生的底层人听来,无疑是刺耳的炫耀。
  不过就目前来看,荀蕤確实算是这些士族里面比较有良心的一个。
  所以刘奚打算慢慢倾听,再为他缓解一二心结。
  直到荀蕤的语速慢了下来,眼中流露出真正的迷茫,刘奚才端起茶杯,轻轻吹开水面的热气,呷了一口,缓缓开口。
  “兄虽未居显阶,而不为位所蔽,不以近务限目,故能超然外观,因一隅而洞见四方之势。二王皆是人中龙凤,然祸患常积於忽微,而智勇多困於所溺。”
  既然已经选择了抄欧阳修,那就再抄一句吧。
  这前面是恭维开导,暗示荀蕤未来可期,后面也是抄的欧阳修的《伶官传序》
  “哦?”荀蕤听到前半句开导精神一振。
  然后又將“然祸患常积於忽微,而智勇多困於所溺”十二个字在口中反覆咀嚼,每一个字都像一颗惊雷,在他心中炸响。
  他瞬间明白了,自己心中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憋闷究竟是什么。
  成都王、东海王,他们勇则勇矣,谦则谦矣,但他们的目光,他们的所有智谋与勇气,全部都拿来內耗。
  对外面即將到来的滔天洪水,竟视而不见。
  荀蕤猛地一拍大腿,之前的忧愁与迷茫一扫而空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找到知音的兴奋与激动。
  “好一个多困於所溺!此言真乃一语中的!我与洛阳诸公谈及此事,他们或赞成都王,或誉东海王,却无人能如你这般,一眼看穿他们共同的癥结。”
  这一刻,他看刘奚的眼神彻底变了。
  眼前之人,不仅有经天纬地之才,更有洞悉人心的彻悟。
  找到了这个共鸣点,刘奚知道,时机到了。
  他顺著荀蕤的话,將话题引向更深处:“是啊,他们都沉溺於此。他们所见的,只是癣疥之疾。”
  “癣疥之疾?”荀蕤被这个新颖的说法吸引,追问道。
  “正是。诸王之乱,烽烟席捲天下,但归根结底,爭的是一家一姓之事,而真正的危险,却在洛阳之外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给荀蕤留出思考的时间,然后才拋出了真正的重磅炸弹:
  “然则,令远兄可知,蜀中氐人李雄,已据要害,兵逼成都?又可知,并州骑兵南下参战一徵带尽,至今未復;诸郡壁垒空虚,匈奴部眾环处阴山河东之间,军实自备,恐不日有变。”
  荀蕤並非对这两件事一无所知。
  李雄作乱,在他看来不过是蜀地偏远,蛮夷復叛的老调重弹;匈奴部族桀驁难驯,终究是朝廷鹰犬,可驱可使。
  他从未想过,也从未有人提醒过他,要將这两件看似孤立的小事,与洛阳的大事联繫起来。
  晋代继承了魏国的强军,无论是胡人,还是叛乱,都不是什么大问题。
  问题在於,这些强军,打完八王之乱的上半场,已经消耗一半了!
  此刻经刘奚之口,这两点被一根线骤然串起,一幅荀蕤从未想像过的、无比恐怖的图景在他脑海中轰然展开。
  刘奚看著他骤变的脸色,用一种近乎咏嘆的语气,做出了总结:
  “李雄扼其西,匈奴窥其北,乘虚並作,內外相击,洛阳不过屋中孤梁耳。此殆当今天下之势,不可不早图。”
  荀蕤呆坐於席上,额上不知何时已渗出细密的冷汗。
  自己与京中名士们日夜忧虑的诸王之乱,在这真正的天下大势面前,竟显得如此……短浅和可笑。
  他再次望向眼前的刘奚,这个顶著“安乐公之子”名號的年轻人,心中再无半分轻视,只剩下一种庆幸。
  许久荀蕤才长吁一口气,站起身,对著刘奚深深一揖,语气中是全然的折服:“今日方知,何为高屋建瓴。贤弟之才,远胜於我!”
  见荀蕤行此大礼,刘奚连忙抢上一步扶住他的手臂,不让他拜下去,口中急道:“兄长何故如此,折煞小弟了!”
  “方才所言,不过是小子读了些前人杂记,坐而论道的胡乱猜测罢了。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的狂言当不得真,更当不得兄长如此大礼。”
  荀蕤却摇了摇头,目光灼灼地看著他,显然不认为那是胡乱猜测。
  他郑重地拍了拍刘奚的手臂,沉声道:“贤弟不必自谦,珠玉与顽石,我还是分得清的。”
  刘奚见状,顺势转换了话题,站起身来,再次拱手:
  “能与兄长一席话,小弟茅塞顿开,已是幸甚。今日叨扰已久,天色不早,也该告辞了。”
  荀蕤见他要走,立刻起身,已扬声向门外喊道:“来人!备我的牛车,送贤弟回府。”
  说罢,他又对匆匆赶来的管事吩咐道:“去库中,取五匹上好的细绢来,为我送客。”
  这下刘奚是真的惊到了,他再次躬身行礼,语气都变了:“兄长!这万万不可!今日能与兄长一席谈,已是小弟天大的幸事,怎敢再受如此重礼。”
  荀蕤却將他扶起,领著他走到门廊下,压低声音解释道:
  “这五匹绢,说来惭愧,不过是些许心意,远远抵不上你所给我的那篇《论朋党疏》。让你在洛阳能方便行事,不必为这些阿堵物所困。你若不收,便是看不起我荀蕤,不愿与我深交!”
  话说到这个份上,再推辞便是矫情了。
  刘奚心中百感交集,他知道荀蕤所言非虚。
  八王之乱打乱了整个北方的经济秩序,朝廷信用破產,滥发的铜钱购买力大跌,百姓交易早已退化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。
  粮食和布帛,因为其固有的使用价值,成为了这个乱世中最坚挺的硬通货。
  荀蕤说得轻巧,但这五匹上好的细绢,在如今的洛阳城中,其价值远超票面。
  粗略一算,至少值一万三千钱,足够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年多的开销。
  最终,刘奚没有再多言,因为有了这五匹绢,更方便接下来的行事。
  这番话半是感慨,半是倾诉。
  “家父身在机枢,如履薄冰。我虽名为清贵郎中,实则困於故纸堆,於国事分毫无补,只能坐看社稷倾颓,又能如何?”
  荀蕤自嘲地摇了摇头,声音中透著一股深深的无力感:“成都王英武,东海王谦恭,皆是一时人杰,却將才智尽用於兄弟鬩墙,何其悲也!”
  刘奚瞬间就听懂了荀蕤言语背后的潜台词。
  用他前世的话来说,这是一种凡尔赛。
  就是明明身处秘书郎中这种外人眼中清贵无比、接近权力中枢的位置,父亲还是朝廷重臣,他却在这里唉声嘆气,抱怨自己於国事分毫无补。
  这种抱怨,在挣扎求生的底层人听来,无疑是刺耳的炫耀。
  不过就目前来看,荀蕤確实算是这些士族里面比较有良心的一个。
  所以刘奚打算慢慢倾听,再为他缓解一二心结。
  直到荀蕤的语速慢了下来,眼中流露出真正的迷茫,刘奚才端起茶杯,轻轻吹开水面的热气,呷了一口,缓缓开口。
  “兄虽未居显阶,而不为位所蔽,不以近务限目,故能超然外观,因一隅而洞见四方之势。二王皆是人中龙凤,然祸患常积於忽微,而智勇多困於所溺。”
  既然已经选择了抄欧阳修,那就再抄一句吧。
  这前面是恭维开导,暗示荀蕤未来可期,后面也是抄的欧阳修的《伶官传序》
  “哦?”荀蕤听到前半句开导精神一振。
  然后又將“然祸患常积於忽微,而智勇多困於所溺”十二个字在口中反覆咀嚼,每一个字都像一颗惊雷,在他心中炸响。
  他瞬间明白了,自己心中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憋闷究竟是什么。
  成都王、东海王,他们勇则勇矣,谦则谦矣,但他们的目光,他们的所有智谋与勇气,全部都拿来內耗。
  对外面即將到来的滔天洪水,竟视而不见。
  荀蕤猛地一拍大腿,之前的忧愁与迷茫一扫而空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找到知音的兴奋与激动。
  “好一个多困於所溺!此言真乃一语中的!我与洛阳诸公谈及此事,他们或赞成都王,或誉东海王,却无人能如你这般,一眼看穿他们共同的癥结。”
  这一刻,他看刘奚的眼神彻底变了。
  眼前之人,不仅有经天纬地之才,更有洞悉人心的彻悟。
  找到了这个共鸣点,刘奚知道,时机到了。
  他顺著荀蕤的话,將话题引向更深处:“是啊,他们都沉溺於此。他们所见的,只是癣疥之疾。”
  “癣疥之疾?”荀蕤被这个新颖的说法吸引,追问道。
  “正是。诸王之乱,烽烟席捲天下,但归根结底,爭的是一家一姓之事,而真正的危险,却在洛阳之外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给荀蕤留出思考的时间,然后才拋出了真正的重磅炸弹:
  “然则,令远兄可知,蜀中氐人李雄,已据要害,兵逼成都?又可知,并州骑兵南下参战一徵带尽,至今未復;诸郡壁垒空虚,匈奴部眾环处阴山河东之间,军实自备,恐不日有变。”
  荀蕤並非对这两件事一无所知。
  李雄作乱,在他看来不过是蜀地偏远,蛮夷復叛的老调重弹;匈奴部族桀驁难驯,终究是朝廷鹰犬,可驱可使。
  他从未想过,也从未有人提醒过他,要將这两件看似孤立的小事,与洛阳的大事联繫起来。
  晋代继承了魏国的强军,无论是胡人,还是叛乱,都不是什么大问题。
  问题在於,这些强军,打完八王之乱的上半场,已经消耗一半了!
  此刻经刘奚之口,这两点被一根线骤然串起,一幅荀蕤从未想像过的、无比恐怖的图景在他脑海中轰然展开。
  刘奚看著他骤变的脸色,用一种近乎咏嘆的语气,做出了总结:
  “李雄扼其西,匈奴窥其北,乘虚並作,內外相击,洛阳不过屋中孤梁耳。此殆当今天下之势,不可不早图。”
  荀蕤呆坐於席上,额上不知何时已渗出细密的冷汗。
  自己与京中名士们日夜忧虑的诸王之乱,在这真正的天下大势面前,竟显得如此……短浅和可笑。
  他再次望向眼前的刘奚,这个顶著“安乐公之子”名號的年轻人,心中再无半分轻视,只剩下一种庆幸。
  许久荀蕤才长吁一口气,站起身,对著刘奚深深一揖,语气中是全然的折服:“今日方知,何为高屋建瓴。贤弟之才,远胜於我!”
  见荀蕤行此大礼,刘奚连忙抢上一步扶住他的手臂,不让他拜下去,口中急道:“兄长何故如此,折煞小弟了!”
  “方才所言,不过是小子读了些前人杂记,坐而论道的胡乱猜测罢了。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的狂言当不得真,更当不得兄长如此大礼。”
  荀蕤却摇了摇头,目光灼灼地看著他,显然不认为那是胡乱猜测。
  他郑重地拍了拍刘奚的手臂,沉声道:“贤弟不必自谦,珠玉与顽石,我还是分得清的。”
  刘奚见状,顺势转换了话题,站起身来,再次拱手:
  “能与兄长一席话,小弟茅塞顿开,已是幸甚。今日叨扰已久,天色不早,也该告辞了。”
  荀蕤见他要走,立刻起身,已扬声向门外喊道:“来人!备我的牛车,送贤弟回府。”
  说罢,他又对匆匆赶来的管事吩咐道:“去库中,取五匹上好的细绢来,为我送客。”
  这下刘奚是真的惊到了,他再次躬身行礼,语气都变了:“兄长!这万万不可!今日能与兄长一席谈,已是小弟天大的幸事,怎敢再受如此重礼。”
  荀蕤却將他扶起,领著他走到门廊下,压低声音解释道:
  “这五匹绢,说来惭愧,不过是些许心意,远远抵不上你所给我的那篇《论朋党疏》。让你在洛阳能方便行事,不必为这些阿堵物所困。你若不收,便是看不起我荀蕤,不愿与我深交!”
  话说到这个份上,再推辞便是矫情了。
  刘奚心中百感交集,他知道荀蕤所言非虚。
  八王之乱打乱了整个北方的经济秩序,朝廷信用破產,滥发的铜钱购买力大跌,百姓交易早已退化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。
  粮食和布帛,因为其固有的使用价值,成为了这个乱世中最坚挺的硬通货。
  荀蕤说得轻巧,但这五匹上好的细绢,在如今的洛阳城中,其价值远超票面。
  粗略一算,至少值一万三千钱,足够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年多的开销。
  最终,刘奚没有再多言,因为有了这五匹绢,更方便接下来的行事。
  这番话半是感慨,半是倾诉。
  “家父身在机枢,如履薄冰。我虽名为清贵郎中,实则困於故纸堆,於国事分毫无补,只能坐看社稷倾颓,又能如何?”
  荀蕤自嘲地摇了摇头,声音中透著一股深深的无力感:“成都王英武,东海王谦恭,皆是一时人杰,却將才智尽用於兄弟鬩墙,何其悲也!”
  刘奚瞬间就听懂了荀蕤言语背后的潜台词。
  用他前世的话来说,这是一种凡尔赛。
  就是明明身处秘书郎中这种外人眼中清贵无比、接近权力中枢的位置,父亲还是朝廷重臣,他却在这里唉声嘆气,抱怨自己於国事分毫无补。
  这种抱怨,在挣扎求生的底层人听来,无疑是刺耳的炫耀。
  不过就目前来看,荀蕤確实算是这些士族里面比较有良心的一个。
  所以刘奚打算慢慢倾听,再为他缓解一二心结。
  直到荀蕤的语速慢了下来,眼中流露出真正的迷茫,刘奚才端起茶杯,轻轻吹开水面的热气,呷了一口,缓缓开口。
  “兄虽未居显阶,而不为位所蔽,不以近务限目,故能超然外观,因一隅而洞见四方之势。二王皆是人中龙凤,然祸患常积於忽微,而智勇多困於所溺。”
  既然已经选择了抄欧阳修,那就再抄一句吧。
  这前面是恭维开导,暗示荀蕤未来可期,后面也是抄的欧阳修的《伶官传序》
  “哦?”荀蕤听到前半句开导精神一振。
  然后又將“然祸患常积於忽微,而智勇多困於所溺”十二个字在口中反覆咀嚼,每一个字都像一颗惊雷,在他心中炸响。
  他瞬间明白了,自己心中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憋闷究竟是什么。
  成都王、东海王,他们勇则勇矣,谦则谦矣,但他们的目光,他们的所有智谋与勇气,全部都拿来內耗。
  对外面即將到来的滔天洪水,竟视而不见。
  荀蕤猛地一拍大腿,之前的忧愁与迷茫一扫而空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找到知音的兴奋与激动。
  “好一个多困於所溺!此言真乃一语中的!我与洛阳诸公谈及此事,他们或赞成都王,或誉东海王,却无人能如你这般,一眼看穿他们共同的癥结。”
  这一刻,他看刘奚的眼神彻底变了。
  眼前之人,不仅有经天纬地之才,更有洞悉人心的彻悟。
  找到了这个共鸣点,刘奚知道,时机到了。
  他顺著荀蕤的话,將话题引向更深处:“是啊,他们都沉溺於此。他们所见的,只是癣疥之疾。”
  “癣疥之疾?”荀蕤被这个新颖的说法吸引,追问道。
  “正是。诸王之乱,烽烟席捲天下,但归根结底,爭的是一家一姓之事,而真正的危险,却在洛阳之外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给荀蕤留出思考的时间,然后才拋出了真正的重磅炸弹:
  “然则,令远兄可知,蜀中氐人李雄,已据要害,兵逼成都?又可知,并州骑兵南下参战一徵带尽,至今未復;诸郡壁垒空虚,匈奴部眾环处阴山河东之间,军实自备,恐不日有变。”
  荀蕤並非对这两件事一无所知。
  李雄作乱,在他看来不过是蜀地偏远,蛮夷復叛的老调重弹;匈奴部族桀驁难驯,终究是朝廷鹰犬,可驱可使。
  他从未想过,也从未有人提醒过他,要將这两件看似孤立的小事,与洛阳的大事联繫起来。
  晋代继承了魏国的强军,无论是胡人,还是叛乱,都不是什么大问题。
  问题在於,这些强军,打完八王之乱的上半场,已经消耗一半了!
  此刻经刘奚之口,这两点被一根线骤然串起,一幅荀蕤从未想像过的、无比恐怖的图景在他脑海中轰然展开。
  刘奚看著他骤变的脸色,用一种近乎咏嘆的语气,做出了总结:
  “李雄扼其西,匈奴窥其北,乘虚並作,內外相击,洛阳不过屋中孤梁耳。此殆当今天下之势,不可不早图。”
  荀蕤呆坐於席上,额上不知何时已渗出细密的冷汗。
  自己与京中名士们日夜忧虑的诸王之乱,在这真正的天下大势面前,竟显得如此……短浅和可笑。
  他再次望向眼前的刘奚,这个顶著“安乐公之子”名號的年轻人,心中再无半分轻视,只剩下一种庆幸。
  许久荀蕤才长吁一口气,站起身,对著刘奚深深一揖,语气中是全然的折服:“今日方知,何为高屋建瓴。贤弟之才,远胜於我!”
  见荀蕤行此大礼,刘奚连忙抢上一步扶住他的手臂,不让他拜下去,口中急道:“兄长何故如此,折煞小弟了!”
  “方才所言,不过是小子读了些前人杂记,坐而论道的胡乱猜测罢了。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的狂言当不得真,更当不得兄长如此大礼。”
  荀蕤却摇了摇头,目光灼灼地看著他,显然不认为那是胡乱猜测。
  他郑重地拍了拍刘奚的手臂,沉声道:“贤弟不必自谦,珠玉与顽石,我还是分得清的。”
  刘奚见状,顺势转换了话题,站起身来,再次拱手:
  “能与兄长一席话,小弟茅塞顿开,已是幸甚。今日叨扰已久,天色不早,也该告辞了。”
  荀蕤见他要走,立刻起身,已扬声向门外喊道:“来人!备我的牛车,送贤弟回府。”
  说罢,他又对匆匆赶来的管事吩咐道:“去库中,取五匹上好的细绢来,为我送客。”
  这下刘奚是真的惊到了,他再次躬身行礼,语气都变了:“兄长!这万万不可!今日能与兄长一席谈,已是小弟天大的幸事,怎敢再受如此重礼。”
  荀蕤却將他扶起,领著他走到门廊下,压低声音解释道:
  “这五匹绢,说来惭愧,不过是些许心意,远远抵不上你所给我的那篇《论朋党疏》。让你在洛阳能方便行事,不必为这些阿堵物所困。你若不收,便是看不起我荀蕤,不愿与我深交!”
  话说到这个份上,再推辞便是矫情了。
  刘奚心中百感交集,他知道荀蕤所言非虚。
  八王之乱打乱了整个北方的经济秩序,朝廷信用破產,滥发的铜钱购买力大跌,百姓交易早已退化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。
  粮食和布帛,因为其固有的使用价值,成为了这个乱世中最坚挺的硬通货。
  荀蕤说得轻巧,但这五匹上好的细绢,在如今的洛阳城中,其价值远超票面。
  粗略一算,至少值一万三千钱,足够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年多的开销。
  最终,刘奚没有再多言,因为有了这五匹绢,更方便接下来的行事。
  这番话半是感慨,半是倾诉。
  “家父身在机枢,如履薄冰。我虽名为清贵郎中,实则困於故纸堆,於国事分毫无补,只能坐看社稷倾颓,又能如何?”
  荀蕤自嘲地摇了摇头,声音中透著一股深深的无力感:“成都王英武,东海王谦恭,皆是一时人杰,却將才智尽用於兄弟鬩墙,何其悲也!”
  刘奚瞬间就听懂了荀蕤言语背后的潜台词。
  用他前世的话来说,这是一种凡尔赛。
  就是明明身处秘书郎中这种外人眼中清贵无比、接近权力中枢的位置,父亲还是朝廷重臣,他却在这里唉声嘆气,抱怨自己於国事分毫无补。
  这种抱怨,在挣扎求生的底层人听来,无疑是刺耳的炫耀。
  不过就目前来看,荀蕤確实算是这些士族里面比较有良心的一个。
  所以刘奚打算慢慢倾听,再为他缓解一二心结。
  直到荀蕤的语速慢了下来,眼中流露出真正的迷茫,刘奚才端起茶杯,轻轻吹开水面的热气,呷了一口,缓缓开口。
  “兄虽未居显阶,而不为位所蔽,不以近务限目,故能超然外观,因一隅而洞见四方之势。二王皆是人中龙凤,然祸患常积於忽微,而智勇多困於所溺。”
  既然已经选择了抄欧阳修,那就再抄一句吧。
  这前面是恭维开导,暗示荀蕤未来可期,后面也是抄的欧阳修的《伶官传序》
  “哦?”荀蕤听到前半句开导精神一振。
  然后又將“然祸患常积於忽微,而智勇多困於所溺”十二个字在口中反覆咀嚼,每一个字都像一颗惊雷,在他心中炸响。
  他瞬间明白了,自己心中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憋闷究竟是什么。
  成都王、东海王,他们勇则勇矣,谦则谦矣,但他们的目光,他们的所有智谋与勇气,全部都拿来內耗。
  对外面即將到来的滔天洪水,竟视而不见。
  荀蕤猛地一拍大腿,之前的忧愁与迷茫一扫而空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找到知音的兴奋与激动。
  “好一个多困於所溺!此言真乃一语中的!我与洛阳诸公谈及此事,他们或赞成都王,或誉东海王,却无人能如你这般,一眼看穿他们共同的癥结。”
  这一刻,他看刘奚的眼神彻底变了。
  眼前之人,不仅有经天纬地之才,更有洞悉人心的彻悟。
  找到了这个共鸣点,刘奚知道,时机到了。
  他顺著荀蕤的话,將话题引向更深处:“是啊,他们都沉溺於此。他们所见的,只是癣疥之疾。”
  “癣疥之疾?”荀蕤被这个新颖的说法吸引,追问道。
  “正是。诸王之乱,烽烟席捲天下,但归根结底,爭的是一家一姓之事,而真正的危险,却在洛阳之外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给荀蕤留出思考的时间,然后才拋出了真正的重磅炸弹:
  “然则,令远兄可知,蜀中氐人李雄,已据要害,兵逼成都?又可知,并州骑兵南下参战一徵带尽,至今未復;诸郡壁垒空虚,匈奴部眾环处阴山河东之间,军实自备,恐不日有变。”
  荀蕤並非对这两件事一无所知。
  李雄作乱,在他看来不过是蜀地偏远,蛮夷復叛的老调重弹;匈奴部族桀驁难驯,终究是朝廷鹰犬,可驱可使。
  他从未想过,也从未有人提醒过他,要將这两件看似孤立的小事,与洛阳的大事联繫起来。
  晋代继承了魏国的强军,无论是胡人,还是叛乱,都不是什么大问题。
  问题在於,这些强军,打完八王之乱的上半场,已经消耗一半了!
  此刻经刘奚之口,这两点被一根线骤然串起,一幅荀蕤从未想像过的、无比恐怖的图景在他脑海中轰然展开。
  刘奚看著他骤变的脸色,用一种近乎咏嘆的语气,做出了总结:
  “李雄扼其西,匈奴窥其北,乘虚並作,內外相击,洛阳不过屋中孤梁耳。此殆当今天下之势,不可不早图。”
  荀蕤呆坐於席上,额上不知何时已渗出细密的冷汗。
  自己与京中名士们日夜忧虑的诸王之乱,在这真正的天下大势面前,竟显得如此……短浅和可笑。
  他再次望向眼前的刘奚,这个顶著“安乐公之子”名號的年轻人,心中再无半分轻视,只剩下一种庆幸。
  许久荀蕤才长吁一口气,站起身,对著刘奚深深一揖,语气中是全然的折服:“今日方知,何为高屋建瓴。贤弟之才,远胜於我!”
  见荀蕤行此大礼,刘奚连忙抢上一步扶住他的手臂,不让他拜下去,口中急道:“兄长何故如此,折煞小弟了!”
  “方才所言,不过是小子读了些前人杂记,坐而论道的胡乱猜测罢了。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的狂言当不得真,更当不得兄长如此大礼。”
  荀蕤却摇了摇头,目光灼灼地看著他,显然不认为那是胡乱猜测。
  他郑重地拍了拍刘奚的手臂,沉声道:“贤弟不必自谦,珠玉与顽石,我还是分得清的。”
  刘奚见状,顺势转换了话题,站起身来,再次拱手:
  “能与兄长一席话,小弟茅塞顿开,已是幸甚。今日叨扰已久,天色不早,也该告辞了。”
  荀蕤见他要走,立刻起身,已扬声向门外喊道:“来人!备我的牛车,送贤弟回府。”
  说罢,他又对匆匆赶来的管事吩咐道:“去库中,取五匹上好的细绢来,为我送客。”
  这下刘奚是真的惊到了,他再次躬身行礼,语气都变了:“兄长!这万万不可!今日能与兄长一席谈,已是小弟天大的幸事,怎敢再受如此重礼。”
  荀蕤却將他扶起,领著他走到门廊下,压低声音解释道:
  “这五匹绢,说来惭愧,不过是些许心意,远远抵不上你所给我的那篇《论朋党疏》。让你在洛阳能方便行事,不必为这些阿堵物所困。你若不收,便是看不起我荀蕤,不愿与我深交!”
  话说到这个份上,再推辞便是矫情了。
  刘奚心中百感交集,他知道荀蕤所言非虚。
  八王之乱打乱了整个北方的经济秩序,朝廷信用破產,滥发的铜钱购买力大跌,百姓交易早已退化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。
  粮食和布帛,因为其固有的使用价值,成为了这个乱世中最坚挺的硬通货。
  荀蕤说得轻巧,但这五匹上好的细绢,在如今的洛阳城中,其价值远超票面。
  粗略一算,至少值一万三千钱,足够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年多的开销。
  最终,刘奚没有再多言,因为有了这五匹绢,更方便接下来的行事。
  这番话半是感慨,半是倾诉。
  “家父身在机枢,如履薄冰。我虽名为清贵郎中,实则困於故纸堆,於国事分毫无补,只能坐看社稷倾颓,又能如何?”
  荀蕤自嘲地摇了摇头,声音中透著一股深深的无力感:“成都王英武,东海王谦恭,皆是一时人杰,却將才智尽用於兄弟鬩墙,何其悲也!”
  刘奚瞬间就听懂了荀蕤言语背后的潜台词。
  用他前世的话来说,这是一种凡尔赛。
  就是明明身处秘书郎中这种外人眼中清贵无比、接近权力中枢的位置,父亲还是朝廷重臣,他却在这里唉声嘆气,抱怨自己於国事分毫无补。
  这种抱怨,在挣扎求生的底层人听来,无疑是刺耳的炫耀。
  不过就目前来看,荀蕤確实算是这些士族里面比较有良心的一个。
  所以刘奚打算慢慢倾听,再为他缓解一二心结。
  直到荀蕤的语速慢了下来,眼中流露出真正的迷茫,刘奚才端起茶杯,轻轻吹开水面的热气,呷了一口,缓缓开口。
  “兄虽未居显阶,而不为位所蔽,不以近务限目,故能超然外观,因一隅而洞见四方之势。二王皆是人中龙凤,然祸患常积於忽微,而智勇多困於所溺。”
  既然已经选择了抄欧阳修,那就再抄一句吧。
  这前面是恭维开导,暗示荀蕤未来可期,后面也是抄的欧阳修的《伶官传序》
  “哦?”荀蕤听到前半句开导精神一振。
  然后又將“然祸患常积於忽微,而智勇多困於所溺”十二个字在口中反覆咀嚼,每一个字都像一颗惊雷,在他心中炸响。
  他瞬间明白了,自己心中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憋闷究竟是什么。
  成都王、东海王,他们勇则勇矣,谦则谦矣,但他们的目光,他们的所有智谋与勇气,全部都拿来內耗。
  对外面即將到来的滔天洪水,竟视而不见。
  荀蕤猛地一拍大腿,之前的忧愁与迷茫一扫而空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找到知音的兴奋与激动。
  “好一个多困於所溺!此言真乃一语中的!我与洛阳诸公谈及此事,他们或赞成都王,或誉东海王,却无人能如你这般,一眼看穿他们共同的癥结。”
  这一刻,他看刘奚的眼神彻底变了。
  眼前之人,不仅有经天纬地之才,更有洞悉人心的彻悟。
  找到了这个共鸣点,刘奚知道,时机到了。
  他顺著荀蕤的话,將话题引向更深处:“是啊,他们都沉溺於此。他们所见的,只是癣疥之疾。”
  “癣疥之疾?”荀蕤被这个新颖的说法吸引,追问道。
  “正是。诸王之乱,烽烟席捲天下,但归根结底,爭的是一家一姓之事,而真正的危险,却在洛阳之外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给荀蕤留出思考的时间,然后才拋出了真正的重磅炸弹:
  “然则,令远兄可知,蜀中氐人李雄,已据要害,兵逼成都?又可知,并州骑兵南下参战一徵带尽,至今未復;诸郡壁垒空虚,匈奴部眾环处阴山河东之间,军实自备,恐不日有变。”
  荀蕤並非对这两件事一无所知。
  李雄作乱,在他看来不过是蜀地偏远,蛮夷復叛的老调重弹;匈奴部族桀驁难驯,终究是朝廷鹰犬,可驱可使。
  他从未想过,也从未有人提醒过他,要將这两件看似孤立的小事,与洛阳的大事联繫起来。
  晋代继承了魏国的强军,无论是胡人,还是叛乱,都不是什么大问题。
  问题在於,这些强军,打完八王之乱的上半场,已经消耗一半了!
  此刻经刘奚之口,这两点被一根线骤然串起,一幅荀蕤从未想像过的、无比恐怖的图景在他脑海中轰然展开。
  刘奚看著他骤变的脸色,用一种近乎咏嘆的语气,做出了总结:
  “李雄扼其西,匈奴窥其北,乘虚並作,內外相击,洛阳不过屋中孤梁耳。此殆当今天下之势,不可不早图。”
  荀蕤呆坐於席上,额上不知何时已渗出细密的冷汗。
  自己与京中名士们日夜忧虑的诸王之乱,在这真正的天下大势面前,竟显得如此……短浅和可笑。
  他再次望向眼前的刘奚,这个顶著“安乐公之子”名號的年轻人,心中再无半分轻视,只剩下一种庆幸。
  许久荀蕤才长吁一口气,站起身,对著刘奚深深一揖,语气中是全然的折服:“今日方知,何为高屋建瓴。贤弟之才,远胜於我!”
  见荀蕤行此大礼,刘奚连忙抢上一步扶住他的手臂,不让他拜下去,口中急道:“兄长何故如此,折煞小弟了!”
  “方才所言,不过是小子读了些前人杂记,坐而论道的胡乱猜测罢了。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的狂言当不得真,更当不得兄长如此大礼。”
  荀蕤却摇了摇头,目光灼灼地看著他,显然不认为那是胡乱猜测。
  他郑重地拍了拍刘奚的手臂,沉声道:“贤弟不必自谦,珠玉与顽石,我还是分得清的。”
  刘奚见状,顺势转换了话题,站起身来,再次拱手:
  “能与兄长一席话,小弟茅塞顿开,已是幸甚。今日叨扰已久,天色不早,也该告辞了。”
  荀蕤见他要走,立刻起身,已扬声向门外喊道:“来人!备我的牛车,送贤弟回府。”
  说罢,他又对匆匆赶来的管事吩咐道:“去库中,取五匹上好的细绢来,为我送客。”
  这下刘奚是真的惊到了,他再次躬身行礼,语气都变了:“兄长!这万万不可!今日能与兄长一席谈,已是小弟天大的幸事,怎敢再受如此重礼。”
  荀蕤却將他扶起,领著他走到门廊下,压低声音解释道:
  “这五匹绢,说来惭愧,不过是些许心意,远远抵不上你所给我的那篇《论朋党疏》。让你在洛阳能方便行事,不必为这些阿堵物所困。你若不收,便是看不起我荀蕤,不愿与我深交!”
  话说到这个份上,再推辞便是矫情了。
  刘奚心中百感交集,他知道荀蕤所言非虚。
  八王之乱打乱了整个北方的经济秩序,朝廷信用破產,滥发的铜钱购买力大跌,百姓交易早已退化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。
  粮食和布帛,因为其固有的使用价值,成为了这个乱世中最坚挺的硬通货。
  荀蕤说得轻巧,但这五匹上好的细绢,在如今的洛阳城中,其价值远超票面。
  粗略一算,至少值一万三千钱,足够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年多的开销。
  最终,刘奚没有再多言,因为有了这五匹绢,更方便接下来的行事。
  这番话半是感慨,半是倾诉。
  “家父身在机枢,如履薄冰。我虽名为清贵郎中,实则困於故纸堆,於国事分毫无补,只能坐看社稷倾颓,又能如何?”
  荀蕤自嘲地摇了摇头,声音中透著一股深深的无力感:“成都王英武,东海王谦恭,皆是一时人杰,却將才智尽用於兄弟鬩墙,何其悲也!”
  刘奚瞬间就听懂了荀蕤言语背后的潜台词。
  用他前世的话来说,这是一种凡尔赛。
  就是明明身处秘书郎中这种外人眼中清贵无比、接近权力中枢的位置,父亲还是朝廷重臣,他却在这里唉声嘆气,抱怨自己於国事分毫无补。
  这种抱怨,在挣扎求生的底层人听来,无疑是刺耳的炫耀。
  不过就目前来看,荀蕤確实算是这些士族里面比较有良心的一个。
  所以刘奚打算慢慢倾听,再为他缓解一二心结。
  直到荀蕤的语速慢了下来,眼中流露出真正的迷茫,刘奚才端起茶杯,轻轻吹开水面的热气,呷了一口,缓缓开口。
  “兄虽未居显阶,而不为位所蔽,不以近务限目,故能超然外观,因一隅而洞见四方之势。二王皆是人中龙凤,然祸患常积於忽微,而智勇多困於所溺。”
  既然已经选择了抄欧阳修,那就再抄一句吧。
  这前面是恭维开导,暗示荀蕤未来可期,后面也是抄的欧阳修的《伶官传序》
  “哦?”荀蕤听到前半句开导精神一振。
  然后又將“然祸患常积於忽微,而智勇多困於所溺”十二个字在口中反覆咀嚼,每一个字都像一颗惊雷,在他心中炸响。
  他瞬间明白了,自己心中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憋闷究竟是什么。
  成都王、东海王,他们勇则勇矣,谦则谦矣,但他们的目光,他们的所有智谋与勇气,全部都拿来內耗。
  对外面即將到来的滔天洪水,竟视而不见。
  荀蕤猛地一拍大腿,之前的忧愁与迷茫一扫而空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找到知音的兴奋与激动。
  “好一个多困於所溺!此言真乃一语中的!我与洛阳诸公谈及此事,他们或赞成都王,或誉东海王,却无人能如你这般,一眼看穿他们共同的癥结。”
  这一刻,他看刘奚的眼神彻底变了。
  眼前之人,不仅有经天纬地之才,更有洞悉人心的彻悟。
  找到了这个共鸣点,刘奚知道,时机到了。
  他顺著荀蕤的话,將话题引向更深处:“是啊,他们都沉溺於此。他们所见的,只是癣疥之疾。”
  “癣疥之疾?”荀蕤被这个新颖的说法吸引,追问道。
  “正是。诸王之乱,烽烟席捲天下,但归根结底,爭的是一家一姓之事,而真正的危险,却在洛阳之外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给荀蕤留出思考的时间,然后才拋出了真正的重磅炸弹:
  “然则,令远兄可知,蜀中氐人李雄,已据要害,兵逼成都?又可知,并州骑兵南下参战一徵带尽,至今未復;诸郡壁垒空虚,匈奴部眾环处阴山河东之间,军实自备,恐不日有变。”
  荀蕤並非对这两件事一无所知。
  李雄作乱,在他看来不过是蜀地偏远,蛮夷復叛的老调重弹;匈奴部族桀驁难驯,终究是朝廷鹰犬,可驱可使。
  他从未想过,也从未有人提醒过他,要將这两件看似孤立的小事,与洛阳的大事联繫起来。
  晋代继承了魏国的强军,无论是胡人,还是叛乱,都不是什么大问题。
  问题在於,这些强军,打完八王之乱的上半场,已经消耗一半了!
  此刻经刘奚之口,这两点被一根线骤然串起,一幅荀蕤从未想像过的、无比恐怖的图景在他脑海中轰然展开。
  刘奚看著他骤变的脸色,用一种近乎咏嘆的语气,做出了总结:
  “李雄扼其西,匈奴窥其北,乘虚並作,內外相击,洛阳不过屋中孤梁耳。此殆当今天下之势,不可不早图。”
  荀蕤呆坐於席上,额上不知何时已渗出细密的冷汗。
  自己与京中名士们日夜忧虑的诸王之乱,在这真正的天下大势面前,竟显得如此……短浅和可笑。
  他再次望向眼前的刘奚,这个顶著“安乐公之子”名號的年轻人,心中再无半分轻视,只剩下一种庆幸。
  许久荀蕤才长吁一口气,站起身,对著刘奚深深一揖,语气中是全然的折服:“今日方知,何为高屋建瓴。贤弟之才,远胜於我!”
  见荀蕤行此大礼,刘奚连忙抢上一步扶住他的手臂,不让他拜下去,口中急道:“兄长何故如此,折煞小弟了!”
  “方才所言,不过是小子读了些前人杂记,坐而论道的胡乱猜测罢了。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的狂言当不得真,更当不得兄长如此大礼。”
  荀蕤却摇了摇头,目光灼灼地看著他,显然不认为那是胡乱猜测。
  他郑重地拍了拍刘奚的手臂,沉声道:“贤弟不必自谦,珠玉与顽石,我还是分得清的。”
  刘奚见状,顺势转换了话题,站起身来,再次拱手:
  “能与兄长一席话,小弟茅塞顿开,已是幸甚。今日叨扰已久,天色不早,也该告辞了。”
  荀蕤见他要走,立刻起身,已扬声向门外喊道:“来人!备我的牛车,送贤弟回府。”
  说罢,他又对匆匆赶来的管事吩咐道:“去库中,取五匹上好的细绢来,为我送客。”
  这下刘奚是真的惊到了,他再次躬身行礼,语气都变了:“兄长!这万万不可!今日能与兄长一席谈,已是小弟天大的幸事,怎敢再受如此重礼。”
  荀蕤却將他扶起,领著他走到门廊下,压低声音解释道:
  “这五匹绢,说来惭愧,不过是些许心意,远远抵不上你所给我的那篇《论朋党疏》。让你在洛阳能方便行事,不必为这些阿堵物所困。你若不收,便是看不起我荀蕤,不愿与我深交!”
  话说到这个份上,再推辞便是矫情了。
  刘奚心中百感交集,他知道荀蕤所言非虚。
  八王之乱打乱了整个北方的经济秩序,朝廷信用破產,滥发的铜钱购买力大跌,百姓交易早已退化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。
  粮食和布帛,因为其固有的使用价值,成为了这个乱世中最坚挺的硬通货。
  荀蕤说得轻巧,但这五匹上好的细绢,在如今的洛阳城中,其价值远超票面。
  粗略一算,至少值一万三千钱,足够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年多的开销。
  最终,刘奚没有再多言,因为有了这五匹绢,更方便接下来的行事。
  这番话半是感慨,半是倾诉。
  “家父身在机枢,如履薄冰。我虽名为清贵郎中,实则困於故纸堆,於国事分毫无补,只能坐看社稷倾颓,又能如何?”
  荀蕤自嘲地摇了摇头,声音中透著一股深深的无力感:“成都王英武,东海王谦恭,皆是一时人杰,却將才智尽用於兄弟鬩墙,何其悲也!”
  刘奚瞬间就听懂了荀蕤言语背后的潜台词。
  用他前世的话来说,这是一种凡尔赛。
  就是明明身处秘书郎中这种外人眼中清贵无比、接近权力中枢的位置,父亲还是朝廷重臣,他却在这里唉声嘆气,抱怨自己於国事分毫无补。
  这种抱怨,在挣扎求生的底层人听来,无疑是刺耳的炫耀。
  不过就目前来看,荀蕤確实算是这些士族里面比较有良心的一个。
  所以刘奚打算慢慢倾听,再为他缓解一二心结。
  直到荀蕤的语速慢了下来,眼中流露出真正的迷茫,刘奚才端起茶杯,轻轻吹开水面的热气,呷了一口,缓缓开口。
  “兄虽未居显阶,而不为位所蔽,不以近务限目,故能超然外观,因一隅而洞见四方之势。二王皆是人中龙凤,然祸患常积於忽微,而智勇多困於所溺。”
  既然已经选择了抄欧阳修,那就再抄一句吧。
  这前面是恭维开导,暗示荀蕤未来可期,后面也是抄的欧阳修的《伶官传序》
  “哦?”荀蕤听到前半句开导精神一振。
  然后又將“然祸患常积於忽微,而智勇多困於所溺”十二个字在口中反覆咀嚼,每一个字都像一颗惊雷,在他心中炸响。
  他瞬间明白了,自己心中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憋闷究竟是什么。
  成都王、东海王,他们勇则勇矣,谦则谦矣,但他们的目光,他们的所有智谋与勇气,全部都拿来內耗。
  对外面即將到来的滔天洪水,竟视而不见。
  荀蕤猛地一拍大腿,之前的忧愁与迷茫一扫而空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找到知音的兴奋与激动。
  “好一个多困於所溺!此言真乃一语中的!我与洛阳诸公谈及此事,他们或赞成都王,或誉东海王,却无人能如你这般,一眼看穿他们共同的癥结。”
  这一刻,他看刘奚的眼神彻底变了。
  眼前之人,不仅有经天纬地之才,更有洞悉人心的彻悟。
  找到了这个共鸣点,刘奚知道,时机到了。
  他顺著荀蕤的话,將话题引向更深处:“是啊,他们都沉溺於此。他们所见的,只是癣疥之疾。”
  “癣疥之疾?”荀蕤被这个新颖的说法吸引,追问道。
  “正是。诸王之乱,烽烟席捲天下,但归根结底,爭的是一家一姓之事,而真正的危险,却在洛阳之外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给荀蕤留出思考的时间,然后才拋出了真正的重磅炸弹:
  “然则,令远兄可知,蜀中氐人李雄,已据要害,兵逼成都?又可知,并州骑兵南下参战一徵带尽,至今未復;诸郡壁垒空虚,匈奴部眾环处阴山河东之间,军实自备,恐不日有变。”
  荀蕤並非对这两件事一无所知。
  李雄作乱,在他看来不过是蜀地偏远,蛮夷復叛的老调重弹;匈奴部族桀驁难驯,终究是朝廷鹰犬,可驱可使。
  他从未想过,也从未有人提醒过他,要將这两件看似孤立的小事,与洛阳的大事联繫起来。
  晋代继承了魏国的强军,无论是胡人,还是叛乱,都不是什么大问题。
  问题在於,这些强军,打完八王之乱的上半场,已经消耗一半了!
  此刻经刘奚之口,这两点被一根线骤然串起,一幅荀蕤从未想像过的、无比恐怖的图景在他脑海中轰然展开。
  刘奚看著他骤变的脸色,用一种近乎咏嘆的语气,做出了总结:
  “李雄扼其西,匈奴窥其北,乘虚並作,內外相击,洛阳不过屋中孤梁耳。此殆当今天下之势,不可不早图。”
  荀蕤呆坐於席上,额上不知何时已渗出细密的冷汗。
  自己与京中名士们日夜忧虑的诸王之乱,在这真正的天下大势面前,竟显得如此……短浅和可笑。
  他再次望向眼前的刘奚,这个顶著“安乐公之子”名號的年轻人,心中再无半分轻视,只剩下一种庆幸。
  许久荀蕤才长吁一口气,站起身,对著刘奚深深一揖,语气中是全然的折服:“今日方知,何为高屋建瓴。贤弟之才,远胜於我!”
  见荀蕤行此大礼,刘奚连忙抢上一步扶住他的手臂,不让他拜下去,口中急道:“兄长何故如此,折煞小弟了!”
  “方才所言,不过是小子读了些前人杂记,坐而论道的胡乱猜测罢了。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的狂言当不得真,更当不得兄长如此大礼。”
  荀蕤却摇了摇头,目光灼灼地看著他,显然不认为那是胡乱猜测。
  他郑重地拍了拍刘奚的手臂,沉声道:“贤弟不必自谦,珠玉与顽石,我还是分得清的。”
  刘奚见状,顺势转换了话题,站起身来,再次拱手:
  “能与兄长一席话,小弟茅塞顿开,已是幸甚。今日叨扰已久,天色不早,也该告辞了。”
  荀蕤见他要走,立刻起身,已扬声向门外喊道:“来人!备我的牛车,送贤弟回府。”
  说罢,他又对匆匆赶来的管事吩咐道:“去库中,取五匹上好的细绢来,为我送客。”
  这下刘奚是真的惊到了,他再次躬身行礼,语气都变了:“兄长!这万万不可!今日能与兄长一席谈,已是小弟天大的幸事,怎敢再受如此重礼。”
  荀蕤却將他扶起,领著他走到门廊下,压低声音解释道:
  “这五匹绢,说来惭愧,不过是些许心意,远远抵不上你所给我的那篇《论朋党疏》。让你在洛阳能方便行事,不必为这些阿堵物所困。你若不收,便是看不起我荀蕤,不愿与我深交!”
  话说到这个份上,再推辞便是矫情了。
  刘奚心中百感交集,他知道荀蕤所言非虚。
  八王之乱打乱了整个北方的经济秩序,朝廷信用破產,滥发的铜钱购买力大跌,百姓交易早已退化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。
  粮食和布帛,因为其固有的使用价值,成为了这个乱世中最坚挺的硬通货。
  荀蕤说得轻巧,但这五匹上好的细绢,在如今的洛阳城中,其价值远超票面。
  粗略一算,至少值一万三千钱,足够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年多的开销。
  最终,刘奚没有再多言,因为有了这五匹绢,更方便接下来的行事。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