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章 一席閒话惊高坐,举贤却怀几分私

  牛车在洛阳城外一处荒僻地停下,眼前是一座孤零零的草庐,篱笆歪斜,在冬日的寒风中仿佛隨时都会散架。
  “应该就是这里了。”獾从轻声说道,语气中带著一丝不確定。
  刘奚下了车,走到简陋的柴门前,整理了一下衣冠,扬声问道:“请问,周广宗周兄可在家中?”
  声音传进去,如石沉大海,毫无回应。
  刘奚皱了皱眉,又提高音量问了一遍。
  这一次,草庐內终於传来一个气若游丝的声音,断断续续,几乎微不可闻:“……谁?”
  有回应就好!刘奚心中一动,不再等待,轻轻推开柴门,与獾从一前一后走了进去。
  屋內光线昏暗,一股混杂著霉味和病气的味道扑面而来。
  只见一个骨架极大的汉子蜷缩在角落的草蓆上,身上只盖著一件单薄的破旧衣物。
  他眼眶深深地陷了下去,颧骨高耸,嘴唇乾裂起皮,整个人面色蜡黄,仿佛生机都已被抽乾。
  刘奚快步上前,伸手探了一下他的额头,入手滚烫。
  这是饥寒攻心,又染了风寒重症。
  若是身体强健,或许还能扛过去,但他这般油尽灯枯的模样,分明是饿了许久,身体已经垮了。
  再拖下去,一口气上不来,人就没了。
  “周兄,我乃刘奚,想招募几位护卫,本是刘军候举荐你。”刘奚当机立断,沉声道,“你先別说话,我这就带你回去休养。”
  周广宗涣散的目光似乎动了一下,却连点头的力气都没有。
  刘奚不再犹豫,“来搭把手,將周兄抬到牛车上去,动作务必轻些!”
  “是!”獾从连忙上前。
  两人小心翼翼地將周广宗抬起,他高大的身躯此刻却轻得嚇人。
  安顿好周广宗后,刘奚对獾从说道:“请用最快的速度將周兄送回我府上,交由我府中的那位老者照料,让他先熬些豆羹餵下。”
  獾从一愣,下意识地问道:“郎君,那你。”
  “我走回去。”刘奚的语气不容置疑,“救人如救火,快去!”
  说罢,他便转身,迎著寒风,向洛阳城的方向大步走去。
  夜幕降临时,刘奚才步行回到府上。
  刚一进门,就闻到一股浓郁的豆羹香气。
  老僕向潜已经候在门前,见他回来,连忙迎上:“公子,周壮士已经安顿在客房,也用热巾擦拭过身子,换了乾净衣物,豆羹已经餵下一些。”
  刘奚点点头,径直走向客房。
  房间里,周广宗躺在乾净柔软的床榻上,虽然依旧虚弱,但呼吸已比之前平稳了许多。原本灰败的脸上,终於泛起了一丝活人的血色,紧闭的双眼也缓缓睁开了一条缝。
  听到有人进来,周广宗挣扎著想要坐起来,刘奚连忙回身扶住他。
  周广宗的目光在昏暗中显得异常锐利,他盯著刘奚,一字一顿地问道:“原来是刘郎君,你所託之事我已经知道了。你虽然救了我,可我若不愿当你的护卫,那你岂不是白忙一场?”
  他的话语里充满了尖锐的试探。
  作为曾跟隨长沙王司马乂浴血奋战的禁军,周广宗打贏了城外的仗,却被司马越从背后捅了最狠的一刀。
  这种被彻底出卖的经歷,让周广宗心中对其他人唯有深深的不信任。
  刘奚闻言,並未动怒。
  “这世道艰难,人命如草芥,能活著已经很难了,这和你愿不愿意跟隨我无关。”
  这几年来洛阳不断成为战场,天下的士兵源源不断的把血肉拋在这磨盘里面。
  洛阳城的百姓也不知道死了多少,只是这天下的中心,目前永远都不缺人来。
  死了一批,各地又会补上一批。
  刘奚看著周广宗的眼睛,一字一句,掷地有声:“所以,你若愿意留下,我扫榻相迎;你若想离开,我也会赠予盘缠,祝你前路顺遂。”
  屋子里一片寂静。
  周广宗忽然往后一倒,“砰”地一声躺回床上,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,双眼却直勾勾地盯著房梁,闷声闷气地说道:
  “从今往后,我周广宗就给你当护卫了!別的不管,每个月的例钱和酒肉得给够。”
  刘奚露出了发自內心的笑容,打趣道:
  “放心,肉管够。不过,也得等你这身子骨能消受得起再说。现在,还是先吃豆羹吧。”
  荀府的庭院里,荀蕤正负手踱步,不时望向门口。
  直到看见獾从牵著空牛车的身影出现在暮色中,他才快步迎了上去。
  “獾从,怎么这么晚才回来?”
  獾从脸上带著一丝兴奋和疲惫,他將今日刘奚的作为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,言语中不自觉地添上了几分色彩。
  “公子您是没瞧见,那位周壮士倒在草蓆上,就剩一口气了。刘郎君二话不说,让我先驾车送人回来救命,他自己硬是顶著寒风,从城外一步步走回来的!”
  荀蕤听得心神嚮往,感嘆道:“刘奚兄弟此举,真有古君子之风。”
  他隨即想到周广宗的身份,心中更是通透了几分。
  在他看来,刘奚在这洛阳城中招募长沙王旧部,並不是有什么野心的表现,而是担忧未来的自救。
  想到这里,荀蕤又开始思索起来,要不要学著刘奚那般,提升荀氏在洛阳的实力。
  正思忖间,门外传来脚步声,荀崧与荀藩二人並肩走了进来。
  荀蕤的父亲荀崧年约四旬,身著一袭宽大的道袍,面容清癯,颇有几分出尘之气。
  而荀藩则是一位长须垂至腰间的老者,精神矍鑠,目光深远。他正是荀崧的伯父,荀蕤的伯祖。
  二人一边走一边笑,荀蕤等的就是他们,赶紧上去行礼。
  “父亲,伯祖父,见二位喜上眉梢,不知是何喜事,可否说与孩儿一听?”
  荀藩抚著长须,点了点头,脸上带著一丝轻鬆的笑意:“不必多礼。刚才我与你伯父还在说,这张昌之乱,总算是看到了平定的曙光。”
  荀崧接口道,语气沉稳:“不错。荆州刺史刘弘刘公坐镇南阳,已將张昌主力击溃。有刘公在,荆州乱不了。”
  说到这张昌之乱,起初不过是义阳郡的一个小吏张昌,他带领不愿应徵的流民造反。其部將石冰更是趁势渡过长江,祸乱徐扬。
  “唯一的麻烦,就是那个石冰。”荀崧继续道,“此贼率余部流窜於扬徐之地,危害甚大。”
  “哼,一个石冰,不过是秋后的蚂蚱。”荀藩显得胸有成竹,“我已听闻,广陵的度支从事陈敏,联络了议郎周玘,共同起兵。这二人皆是吴地豪族出身,那周玘更是大將周处之后,眼看乱军打到了家门口,朝廷大军又迟迟未到,便自己组织乡里部曲,將石冰团团围困在了建鄴。我料定,破敌只在旦夕之间。”
  荀崧听了,舒展眉头,但言语间却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慢:“说起来,这倒有趣。朝廷的天兵未动,反倒是这些吴人自己先坐不住了。江东之人,素来强悍,只怕为的不是朝廷,而是自家的田庄和部曲吧。”
  荀藩深以为然地捻著鬍鬚,“为国分忧?怕是为己分忧罢了。不过,无论他们是何居心,眼下能剿灭石冰,稳住扬徐,对朝廷终归是好事。待朝廷腾出手来,再行安抚便是。”
  他口中的安抚二字,带著一种不言而喻的上位者姿態。
  “伯父所言极是。”荀崧总结道,“如此一来,荆、扬、徐三州皆可安定。总而言之,南方局势已定,形势一片大好啊。”
  二人言谈之间,对南方的战事充满了乐观,也对那些自发保卫家园的吴地豪族,抱持著一种根深蒂固的审视与疏离。
  这个时代,北方士族对於吴地之人,多有鄙视。尤其是那些效力过吴国的大族,始终得不到出仕的机会,正所谓吴士不入清谈之列。
  两位荀氏的长者进入內堂,相对而坐,面前的茶水已经换过一轮,但谁都没有心思去品。
  他们刚刚还在为南方叛乱將被平定的大好形势而欣慰,此刻却又陷入了对朝中党爭的忧虑。
  “伯父,”荀崧对身为族伯的荀藩嘆道,“今日与东海王府上的几位清谈,言语之间,皆是对其他几位宗王和大臣的攻訐。国难当头,他们不想著如何平息战火,却只顾著倾轧异己,长此以往,国將不国啊。”
  荀藩抚著长须,眼中是看透世事的沧桑:“自古皆然,有人的地方,便有党爭。”
  “父亲,伯祖父,”荀蕤见二人情绪稍定,从袖中取出一卷扎得整整齐齐的竹简,双手奉上,“你们方才所言,忠臣难为,小人当道。今日孩儿偶得一文,观其所论,正与此景暗合,想请二位长辈品鑑。”
  荀崧面容清瘦,目光如炬,他伸手接过竹简,缓缓展开。只看了个开头“臣闻兴亡治乱之跡,为君者可以鉴矣……”。荀崧的眉头便立刻舒展开来,眼中闪过一丝惊异。他看得极快,目光扫过竹简,脸上神情变幻,时而凝重,时而讚许。
  终於,他將竹简看完,长长地呼出一口气,声音中带著难以抑制的激动:“好一个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,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。此文鞭辟入里,直指人心!”
  说到一半,他猛然警醒,话锋一转,眼神也变得锐利起来:“蕤儿,此文从何而来?”
  荀蕤平静地回答:“是孩儿今日结识的一位朋友,安乐公之子刘奚。此文乃是武侯诸葛孔明所作的《论朋党疏》,他今日以此相赠。”
  “安乐公之子?”
  荀崧的激动瞬间冷却,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审慎。
  他將竹简小心翼翼地卷好,递给荀藩。同时对荀蕤严肃地说道:“这篇文章,你自己看过便罢,切不可再给外人看!”
  “为何?”荀蕤不解。
  “为何?”荀崧冷笑一声,“如今河间王、东海王、成都王,哪个不是拥兵自重,党同伐异?你將这篇《论朋党疏》拿出去,在有心人眼里,这就是在指著他们的鼻子,骂他们是小人之党!这是想给咱们家招祸吗?”
  荀藩此时也看完了文章,他点了点头,赞同道:“你父亲所虑极是。文章是好文章,但时机不对,拿出来便是双刃剑,伤人也伤己。”
  看著父亲和伯祖父的反应,荀蕤知道,若无更震撼的消息,他们绝难改变看法。
  荀蕤深吸一口气,继续说道:
  “不仅如此。献上此文时,他还说了一番更惊人的话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让二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过来,才一字一句地复述道:“他认为,如今诸王之乱,不过癣疥之疾。真正的心腹大患,是北方的胡夷和蜀地的李雄,他们已有席捲天下之势。”
  话音刚落,荀崧便失声笑道:“胡言乱语,黄口小儿之见。我刚与你伯祖父说完,荆扬徐三州眼看就要安定。北方诸王虽有些恩怨,可谁手上没有几十万大军?胡夷年年寇边,何曾有过席捲天下之势?不过是些跳樑小丑罢了!”
  他嘴上虽如此说,但脸色却在不经意间微微一变。
  一直沉默的荀藩捕捉到了荀崧神情中的那丝动摇,他缓缓放下茶杯,苍老而沉稳的声音响起:“贤侄,你先別急著下定论。”
  他浑浊的眼珠转向荀崧:“你忘了?刘公赴任之前,与我彻夜长谈,他当时最忧虑的,便是北方胡夷。他当时所言,和那位刘郎君的话,几乎是同一个意思。”
  此言一出,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。
  荀崧脸上的轻慢和不屑瞬间凝固,同样的话,从刘奚口中说出,他可以斥之为黄口小儿之见。
  但这话经过他素来敬重的族伯之口,並证实是出自战功赫赫、坐镇一方的刘弘,那分量便截然不同!
  刘弘是先帝司马炎的好友,东汉名臣刘馥之后,更是功绩卓越。论出身、名声和地位,都是晋朝第一等。
  荀蕤看准时机,立刻趁热打铁,躬身一拜。
  “二位大人,既然刘公有此远见,足见北方之危並非空穴来风。洛阳乃四战之地,一旦有变,你我身家性命皆在旦夕之间。孩儿恳请父亲与伯祖父允准,在家中增募部曲,以备不测。”
  荀崧的眉头紧紧锁起,显然內心正在激烈交锋。
  “你说的那个刘奚確有不凡之处,”他终於开口,“但出身终究是太差了!安乐公之子,这个名头在洛阳城里,是福是祸,殊难预料。蕤儿,你可与他多多往来,此人既然颇有些见识,若能收为己用,將来或可做你的臂膀,为你出谋划策。”
  在他看来,刘奚的才华再高,也因其出身而上不了台面,最好的归宿,便是成为自己儿子的幕僚和附庸。
  吴地旧臣,故蜀宗室,在荀崧眼里其实没什么区別。
  “父亲。”荀蕤立刻反驳道,“乱世求才,当唯才是举,何必拘於出身?刘奚之才,非是区区臂膀可以局限的!”
  “住口!”荀崧面色一沉,“你懂什么?为父这是在教你驭人之道!”
  当然荀崧还有半句话没说出来,如果真的是唯才是举,也不会让几个司马家的废物坐镇地方了。
  说到底,在晋朝,靠的是出身,靠的是资歷。
  “好了,都別爭了。”
  一直捻著鬍鬚的荀藩,在此时一锤定音。
  “贤侄所虑,不无道理。刘奚的出身,在洛阳这个是非之地,確实是个极大的掣肘。”
  他先是安抚了荀崧,隨即话锋一转,“但蕤儿说的也没错,如此良才,若只做一人的臂膀,未免可惜了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叔侄二人,缓缓说道:“你们可还记得,刘公临行前,曾屡次上书,言及麾下缺少能参赞军机、洞察大势的佐治之才,恳请朝中为他多多举荐贤能。”
  荀崧和荀蕤同时一怔,都明白了荀藩的意思。
  “与其让这块璞玉在洛阳蒙尘,或是在你我家中做个幕僚,不如將他送到最需要他、也最能让他发光的地方去。刘公求贤若渴,又与我荀氏交好,必不会因出身而轻慢於他。”
  他站起身,走到案前,语气已是不容置疑的决定。
  “明日,我便修书一封,举荐此子去荆州,到刘公麾下先做个小吏。一来,可解刘公之渴;二来,也让我们看看,这位安乐公之子,究竟是纸上谈兵的俊才,还是能经世致用的国士!”
  荀藩抚著长须,点了点头,脸上带著一丝轻鬆的笑意:“不必多礼。刚才我与你伯父还在说,这张昌之乱,总算是看到了平定的曙光。”
  荀崧接口道,语气沉稳:“不错。荆州刺史刘弘刘公坐镇南阳,已將张昌主力击溃。有刘公在,荆州乱不了。”
  说到这张昌之乱,起初不过是义阳郡的一个小吏张昌,他带领不愿应徵的流民造反。其部將石冰更是趁势渡过长江,祸乱徐扬。
  “唯一的麻烦,就是那个石冰。”荀崧继续道,“此贼率余部流窜於扬徐之地,危害甚大。”
  “哼,一个石冰,不过是秋后的蚂蚱。”荀藩显得胸有成竹,“我已听闻,广陵的度支从事陈敏,联络了议郎周玘,共同起兵。这二人皆是吴地豪族出身,那周玘更是大將周处之后,眼看乱军打到了家门口,朝廷大军又迟迟未到,便自己组织乡里部曲,將石冰团团围困在了建鄴。我料定,破敌只在旦夕之间。”
  荀崧听了,舒展眉头,但言语间却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慢:“说起来,这倒有趣。朝廷的天兵未动,反倒是这些吴人自己先坐不住了。江东之人,素来强悍,只怕为的不是朝廷,而是自家的田庄和部曲吧。”
  荀藩深以为然地捻著鬍鬚,“为国分忧?怕是为己分忧罢了。不过,无论他们是何居心,眼下能剿灭石冰,稳住扬徐,对朝廷终归是好事。待朝廷腾出手来,再行安抚便是。”
  他口中的安抚二字,带著一种不言而喻的上位者姿態。
  “伯父所言极是。”荀崧总结道,“如此一来,荆、扬、徐三州皆可安定。总而言之,南方局势已定,形势一片大好啊。”
  二人言谈之间,对南方的战事充满了乐观,也对那些自发保卫家园的吴地豪族,抱持著一种根深蒂固的审视与疏离。
  这个时代,北方士族对於吴地之人,多有鄙视。尤其是那些效力过吴国的大族,始终得不到出仕的机会,正所谓吴士不入清谈之列。
  两位荀氏的长者进入內堂,相对而坐,面前的茶水已经换过一轮,但谁都没有心思去品。
  他们刚刚还在为南方叛乱將被平定的大好形势而欣慰,此刻却又陷入了对朝中党爭的忧虑。
  “伯父,”荀崧对身为族伯的荀藩嘆道,“今日与东海王府上的几位清谈,言语之间,皆是对其他几位宗王和大臣的攻訐。国难当头,他们不想著如何平息战火,却只顾著倾轧异己,长此以往,国將不国啊。”
  荀藩抚著长须,眼中是看透世事的沧桑:“自古皆然,有人的地方,便有党爭。”
  “父亲,伯祖父,”荀蕤见二人情绪稍定,从袖中取出一卷扎得整整齐齐的竹简,双手奉上,“你们方才所言,忠臣难为,小人当道。今日孩儿偶得一文,观其所论,正与此景暗合,想请二位长辈品鑑。”
  荀崧面容清瘦,目光如炬,他伸手接过竹简,缓缓展开。只看了个开头“臣闻兴亡治乱之跡,为君者可以鉴矣……”。荀崧的眉头便立刻舒展开来,眼中闪过一丝惊异。他看得极快,目光扫过竹简,脸上神情变幻,时而凝重,时而讚许。
  终於,他將竹简看完,长长地呼出一口气,声音中带著难以抑制的激动:“好一个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,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。此文鞭辟入里,直指人心!”
  说到一半,他猛然警醒,话锋一转,眼神也变得锐利起来:“蕤儿,此文从何而来?”
  荀蕤平静地回答:“是孩儿今日结识的一位朋友,安乐公之子刘奚。此文乃是武侯诸葛孔明所作的《论朋党疏》,他今日以此相赠。”
  “安乐公之子?”
  荀崧的激动瞬间冷却,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审慎。
  他將竹简小心翼翼地卷好,递给荀藩。同时对荀蕤严肃地说道:“这篇文章,你自己看过便罢,切不可再给外人看!”
  “为何?”荀蕤不解。
  “为何?”荀崧冷笑一声,“如今河间王、东海王、成都王,哪个不是拥兵自重,党同伐异?你將这篇《论朋党疏》拿出去,在有心人眼里,这就是在指著他们的鼻子,骂他们是小人之党!这是想给咱们家招祸吗?”
  荀藩此时也看完了文章,他点了点头,赞同道:“你父亲所虑极是。文章是好文章,但时机不对,拿出来便是双刃剑,伤人也伤己。”
  看著父亲和伯祖父的反应,荀蕤知道,若无更震撼的消息,他们绝难改变看法。
  荀蕤深吸一口气,继续说道:
  “不仅如此。献上此文时,他还说了一番更惊人的话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让二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过来,才一字一句地复述道:“他认为,如今诸王之乱,不过癣疥之疾。真正的心腹大患,是北方的胡夷和蜀地的李雄,他们已有席捲天下之势。”
  话音刚落,荀崧便失声笑道:“胡言乱语,黄口小儿之见。我刚与你伯祖父说完,荆扬徐三州眼看就要安定。北方诸王虽有些恩怨,可谁手上没有几十万大军?胡夷年年寇边,何曾有过席捲天下之势?不过是些跳樑小丑罢了!”
  他嘴上虽如此说,但脸色却在不经意间微微一变。
  一直沉默的荀藩捕捉到了荀崧神情中的那丝动摇,他缓缓放下茶杯,苍老而沉稳的声音响起:“贤侄,你先別急著下定论。”
  他浑浊的眼珠转向荀崧:“你忘了?刘公赴任之前,与我彻夜长谈,他当时最忧虑的,便是北方胡夷。他当时所言,和那位刘郎君的话,几乎是同一个意思。”
  此言一出,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。
  荀崧脸上的轻慢和不屑瞬间凝固,同样的话,从刘奚口中说出,他可以斥之为黄口小儿之见。
  但这话经过他素来敬重的族伯之口,並证实是出自战功赫赫、坐镇一方的刘弘,那分量便截然不同!
  刘弘是先帝司马炎的好友,东汉名臣刘馥之后,更是功绩卓越。论出身、名声和地位,都是晋朝第一等。
  荀蕤看准时机,立刻趁热打铁,躬身一拜。
  “二位大人,既然刘公有此远见,足见北方之危並非空穴来风。洛阳乃四战之地,一旦有变,你我身家性命皆在旦夕之间。孩儿恳请父亲与伯祖父允准,在家中增募部曲,以备不测。”
  荀崧的眉头紧紧锁起,显然內心正在激烈交锋。
  “你说的那个刘奚確有不凡之处,”他终於开口,“但出身终究是太差了!安乐公之子,这个名头在洛阳城里,是福是祸,殊难预料。蕤儿,你可与他多多往来,此人既然颇有些见识,若能收为己用,將来或可做你的臂膀,为你出谋划策。”
  在他看来,刘奚的才华再高,也因其出身而上不了台面,最好的归宿,便是成为自己儿子的幕僚和附庸。
  吴地旧臣,故蜀宗室,在荀崧眼里其实没什么区別。
  “父亲。”荀蕤立刻反驳道,“乱世求才,当唯才是举,何必拘於出身?刘奚之才,非是区区臂膀可以局限的!”
  “住口!”荀崧面色一沉,“你懂什么?为父这是在教你驭人之道!”
  当然荀崧还有半句话没说出来,如果真的是唯才是举,也不会让几个司马家的废物坐镇地方了。
  说到底,在晋朝,靠的是出身,靠的是资歷。
  “好了,都別爭了。”
  一直捻著鬍鬚的荀藩,在此时一锤定音。
  “贤侄所虑,不无道理。刘奚的出身,在洛阳这个是非之地,確实是个极大的掣肘。”
  他先是安抚了荀崧,隨即话锋一转,“但蕤儿说的也没错,如此良才,若只做一人的臂膀,未免可惜了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叔侄二人,缓缓说道:“你们可还记得,刘公临行前,曾屡次上书,言及麾下缺少能参赞军机、洞察大势的佐治之才,恳请朝中为他多多举荐贤能。”
  荀崧和荀蕤同时一怔,都明白了荀藩的意思。
  “与其让这块璞玉在洛阳蒙尘,或是在你我家中做个幕僚,不如將他送到最需要他、也最能让他发光的地方去。刘公求贤若渴,又与我荀氏交好,必不会因出身而轻慢於他。”
  他站起身,走到案前,语气已是不容置疑的决定。
  “明日,我便修书一封,举荐此子去荆州,到刘公麾下先做个小吏。一来,可解刘公之渴;二来,也让我们看看,这位安乐公之子,究竟是纸上谈兵的俊才,还是能经世致用的国士!”
  荀藩抚著长须,点了点头,脸上带著一丝轻鬆的笑意:“不必多礼。刚才我与你伯父还在说,这张昌之乱,总算是看到了平定的曙光。”
  荀崧接口道,语气沉稳:“不错。荆州刺史刘弘刘公坐镇南阳,已將张昌主力击溃。有刘公在,荆州乱不了。”
  说到这张昌之乱,起初不过是义阳郡的一个小吏张昌,他带领不愿应徵的流民造反。其部將石冰更是趁势渡过长江,祸乱徐扬。
  “唯一的麻烦,就是那个石冰。”荀崧继续道,“此贼率余部流窜於扬徐之地,危害甚大。”
  “哼,一个石冰,不过是秋后的蚂蚱。”荀藩显得胸有成竹,“我已听闻,广陵的度支从事陈敏,联络了议郎周玘,共同起兵。这二人皆是吴地豪族出身,那周玘更是大將周处之后,眼看乱军打到了家门口,朝廷大军又迟迟未到,便自己组织乡里部曲,將石冰团团围困在了建鄴。我料定,破敌只在旦夕之间。”
  荀崧听了,舒展眉头,但言语间却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慢:“说起来,这倒有趣。朝廷的天兵未动,反倒是这些吴人自己先坐不住了。江东之人,素来强悍,只怕为的不是朝廷,而是自家的田庄和部曲吧。”
  荀藩深以为然地捻著鬍鬚,“为国分忧?怕是为己分忧罢了。不过,无论他们是何居心,眼下能剿灭石冰,稳住扬徐,对朝廷终归是好事。待朝廷腾出手来,再行安抚便是。”
  他口中的安抚二字,带著一种不言而喻的上位者姿態。
  “伯父所言极是。”荀崧总结道,“如此一来,荆、扬、徐三州皆可安定。总而言之,南方局势已定,形势一片大好啊。”
  二人言谈之间,对南方的战事充满了乐观,也对那些自发保卫家园的吴地豪族,抱持著一种根深蒂固的审视与疏离。
  这个时代,北方士族对於吴地之人,多有鄙视。尤其是那些效力过吴国的大族,始终得不到出仕的机会,正所谓吴士不入清谈之列。
  两位荀氏的长者进入內堂,相对而坐,面前的茶水已经换过一轮,但谁都没有心思去品。
  他们刚刚还在为南方叛乱將被平定的大好形势而欣慰,此刻却又陷入了对朝中党爭的忧虑。
  “伯父,”荀崧对身为族伯的荀藩嘆道,“今日与东海王府上的几位清谈,言语之间,皆是对其他几位宗王和大臣的攻訐。国难当头,他们不想著如何平息战火,却只顾著倾轧异己,长此以往,国將不国啊。”
  荀藩抚著长须,眼中是看透世事的沧桑:“自古皆然,有人的地方,便有党爭。”
  “父亲,伯祖父,”荀蕤见二人情绪稍定,从袖中取出一卷扎得整整齐齐的竹简,双手奉上,“你们方才所言,忠臣难为,小人当道。今日孩儿偶得一文,观其所论,正与此景暗合,想请二位长辈品鑑。”
  荀崧面容清瘦,目光如炬,他伸手接过竹简,缓缓展开。只看了个开头“臣闻兴亡治乱之跡,为君者可以鉴矣……”。荀崧的眉头便立刻舒展开来,眼中闪过一丝惊异。他看得极快,目光扫过竹简,脸上神情变幻,时而凝重,时而讚许。
  终於,他將竹简看完,长长地呼出一口气,声音中带著难以抑制的激动:“好一个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,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。此文鞭辟入里,直指人心!”
  说到一半,他猛然警醒,话锋一转,眼神也变得锐利起来:“蕤儿,此文从何而来?”
  荀蕤平静地回答:“是孩儿今日结识的一位朋友,安乐公之子刘奚。此文乃是武侯诸葛孔明所作的《论朋党疏》,他今日以此相赠。”
  “安乐公之子?”
  荀崧的激动瞬间冷却,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审慎。
  他將竹简小心翼翼地卷好,递给荀藩。同时对荀蕤严肃地说道:“这篇文章,你自己看过便罢,切不可再给外人看!”
  “为何?”荀蕤不解。
  “为何?”荀崧冷笑一声,“如今河间王、东海王、成都王,哪个不是拥兵自重,党同伐异?你將这篇《论朋党疏》拿出去,在有心人眼里,这就是在指著他们的鼻子,骂他们是小人之党!这是想给咱们家招祸吗?”
  荀藩此时也看完了文章,他点了点头,赞同道:“你父亲所虑极是。文章是好文章,但时机不对,拿出来便是双刃剑,伤人也伤己。”
  看著父亲和伯祖父的反应,荀蕤知道,若无更震撼的消息,他们绝难改变看法。
  荀蕤深吸一口气,继续说道:
  “不仅如此。献上此文时,他还说了一番更惊人的话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让二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过来,才一字一句地复述道:“他认为,如今诸王之乱,不过癣疥之疾。真正的心腹大患,是北方的胡夷和蜀地的李雄,他们已有席捲天下之势。”
  话音刚落,荀崧便失声笑道:“胡言乱语,黄口小儿之见。我刚与你伯祖父说完,荆扬徐三州眼看就要安定。北方诸王虽有些恩怨,可谁手上没有几十万大军?胡夷年年寇边,何曾有过席捲天下之势?不过是些跳樑小丑罢了!”
  他嘴上虽如此说,但脸色却在不经意间微微一变。
  一直沉默的荀藩捕捉到了荀崧神情中的那丝动摇,他缓缓放下茶杯,苍老而沉稳的声音响起:“贤侄,你先別急著下定论。”
  他浑浊的眼珠转向荀崧:“你忘了?刘公赴任之前,与我彻夜长谈,他当时最忧虑的,便是北方胡夷。他当时所言,和那位刘郎君的话,几乎是同一个意思。”
  此言一出,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。
  荀崧脸上的轻慢和不屑瞬间凝固,同样的话,从刘奚口中说出,他可以斥之为黄口小儿之见。
  但这话经过他素来敬重的族伯之口,並证实是出自战功赫赫、坐镇一方的刘弘,那分量便截然不同!
  刘弘是先帝司马炎的好友,东汉名臣刘馥之后,更是功绩卓越。论出身、名声和地位,都是晋朝第一等。
  荀蕤看准时机,立刻趁热打铁,躬身一拜。
  “二位大人,既然刘公有此远见,足见北方之危並非空穴来风。洛阳乃四战之地,一旦有变,你我身家性命皆在旦夕之间。孩儿恳请父亲与伯祖父允准,在家中增募部曲,以备不测。”
  荀崧的眉头紧紧锁起,显然內心正在激烈交锋。
  “你说的那个刘奚確有不凡之处,”他终於开口,“但出身终究是太差了!安乐公之子,这个名头在洛阳城里,是福是祸,殊难预料。蕤儿,你可与他多多往来,此人既然颇有些见识,若能收为己用,將来或可做你的臂膀,为你出谋划策。”
  在他看来,刘奚的才华再高,也因其出身而上不了台面,最好的归宿,便是成为自己儿子的幕僚和附庸。
  吴地旧臣,故蜀宗室,在荀崧眼里其实没什么区別。
  “父亲。”荀蕤立刻反驳道,“乱世求才,当唯才是举,何必拘於出身?刘奚之才,非是区区臂膀可以局限的!”
  “住口!”荀崧面色一沉,“你懂什么?为父这是在教你驭人之道!”
  当然荀崧还有半句话没说出来,如果真的是唯才是举,也不会让几个司马家的废物坐镇地方了。
  说到底,在晋朝,靠的是出身,靠的是资歷。
  “好了,都別爭了。”
  一直捻著鬍鬚的荀藩,在此时一锤定音。
  “贤侄所虑,不无道理。刘奚的出身,在洛阳这个是非之地,確实是个极大的掣肘。”
  他先是安抚了荀崧,隨即话锋一转,“但蕤儿说的也没错,如此良才,若只做一人的臂膀,未免可惜了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叔侄二人,缓缓说道:“你们可还记得,刘公临行前,曾屡次上书,言及麾下缺少能参赞军机、洞察大势的佐治之才,恳请朝中为他多多举荐贤能。”
  荀崧和荀蕤同时一怔,都明白了荀藩的意思。
  “与其让这块璞玉在洛阳蒙尘,或是在你我家中做个幕僚,不如將他送到最需要他、也最能让他发光的地方去。刘公求贤若渴,又与我荀氏交好,必不会因出身而轻慢於他。”
  他站起身,走到案前,语气已是不容置疑的决定。
  “明日,我便修书一封,举荐此子去荆州,到刘公麾下先做个小吏。一来,可解刘公之渴;二来,也让我们看看,这位安乐公之子,究竟是纸上谈兵的俊才,还是能经世致用的国士!”
  荀藩抚著长须,点了点头,脸上带著一丝轻鬆的笑意:“不必多礼。刚才我与你伯父还在说,这张昌之乱,总算是看到了平定的曙光。”
  荀崧接口道,语气沉稳:“不错。荆州刺史刘弘刘公坐镇南阳,已將张昌主力击溃。有刘公在,荆州乱不了。”
  说到这张昌之乱,起初不过是义阳郡的一个小吏张昌,他带领不愿应徵的流民造反。其部將石冰更是趁势渡过长江,祸乱徐扬。
  “唯一的麻烦,就是那个石冰。”荀崧继续道,“此贼率余部流窜於扬徐之地,危害甚大。”
  “哼,一个石冰,不过是秋后的蚂蚱。”荀藩显得胸有成竹,“我已听闻,广陵的度支从事陈敏,联络了议郎周玘,共同起兵。这二人皆是吴地豪族出身,那周玘更是大將周处之后,眼看乱军打到了家门口,朝廷大军又迟迟未到,便自己组织乡里部曲,將石冰团团围困在了建鄴。我料定,破敌只在旦夕之间。”
  荀崧听了,舒展眉头,但言语间却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慢:“说起来,这倒有趣。朝廷的天兵未动,反倒是这些吴人自己先坐不住了。江东之人,素来强悍,只怕为的不是朝廷,而是自家的田庄和部曲吧。”
  荀藩深以为然地捻著鬍鬚,“为国分忧?怕是为己分忧罢了。不过,无论他们是何居心,眼下能剿灭石冰,稳住扬徐,对朝廷终归是好事。待朝廷腾出手来,再行安抚便是。”
  他口中的安抚二字,带著一种不言而喻的上位者姿態。
  “伯父所言极是。”荀崧总结道,“如此一来,荆、扬、徐三州皆可安定。总而言之,南方局势已定,形势一片大好啊。”
  二人言谈之间,对南方的战事充满了乐观,也对那些自发保卫家园的吴地豪族,抱持著一种根深蒂固的审视与疏离。
  这个时代,北方士族对於吴地之人,多有鄙视。尤其是那些效力过吴国的大族,始终得不到出仕的机会,正所谓吴士不入清谈之列。
  两位荀氏的长者进入內堂,相对而坐,面前的茶水已经换过一轮,但谁都没有心思去品。
  他们刚刚还在为南方叛乱將被平定的大好形势而欣慰,此刻却又陷入了对朝中党爭的忧虑。
  “伯父,”荀崧对身为族伯的荀藩嘆道,“今日与东海王府上的几位清谈,言语之间,皆是对其他几位宗王和大臣的攻訐。国难当头,他们不想著如何平息战火,却只顾著倾轧异己,长此以往,国將不国啊。”
  荀藩抚著长须,眼中是看透世事的沧桑:“自古皆然,有人的地方,便有党爭。”
  “父亲,伯祖父,”荀蕤见二人情绪稍定,从袖中取出一卷扎得整整齐齐的竹简,双手奉上,“你们方才所言,忠臣难为,小人当道。今日孩儿偶得一文,观其所论,正与此景暗合,想请二位长辈品鑑。”
  荀崧面容清瘦,目光如炬,他伸手接过竹简,缓缓展开。只看了个开头“臣闻兴亡治乱之跡,为君者可以鉴矣……”。荀崧的眉头便立刻舒展开来,眼中闪过一丝惊异。他看得极快,目光扫过竹简,脸上神情变幻,时而凝重,时而讚许。
  终於,他將竹简看完,长长地呼出一口气,声音中带著难以抑制的激动:“好一个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,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。此文鞭辟入里,直指人心!”
  说到一半,他猛然警醒,话锋一转,眼神也变得锐利起来:“蕤儿,此文从何而来?”
  荀蕤平静地回答:“是孩儿今日结识的一位朋友,安乐公之子刘奚。此文乃是武侯诸葛孔明所作的《论朋党疏》,他今日以此相赠。”
  “安乐公之子?”
  荀崧的激动瞬间冷却,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审慎。
  他將竹简小心翼翼地卷好,递给荀藩。同时对荀蕤严肃地说道:“这篇文章,你自己看过便罢,切不可再给外人看!”
  “为何?”荀蕤不解。
  “为何?”荀崧冷笑一声,“如今河间王、东海王、成都王,哪个不是拥兵自重,党同伐异?你將这篇《论朋党疏》拿出去,在有心人眼里,这就是在指著他们的鼻子,骂他们是小人之党!这是想给咱们家招祸吗?”
  荀藩此时也看完了文章,他点了点头,赞同道:“你父亲所虑极是。文章是好文章,但时机不对,拿出来便是双刃剑,伤人也伤己。”
  看著父亲和伯祖父的反应,荀蕤知道,若无更震撼的消息,他们绝难改变看法。
  荀蕤深吸一口气,继续说道:
  “不仅如此。献上此文时,他还说了一番更惊人的话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让二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过来,才一字一句地复述道:“他认为,如今诸王之乱,不过癣疥之疾。真正的心腹大患,是北方的胡夷和蜀地的李雄,他们已有席捲天下之势。”
  话音刚落,荀崧便失声笑道:“胡言乱语,黄口小儿之见。我刚与你伯祖父说完,荆扬徐三州眼看就要安定。北方诸王虽有些恩怨,可谁手上没有几十万大军?胡夷年年寇边,何曾有过席捲天下之势?不过是些跳樑小丑罢了!”
  他嘴上虽如此说,但脸色却在不经意间微微一变。
  一直沉默的荀藩捕捉到了荀崧神情中的那丝动摇,他缓缓放下茶杯,苍老而沉稳的声音响起:“贤侄,你先別急著下定论。”
  他浑浊的眼珠转向荀崧:“你忘了?刘公赴任之前,与我彻夜长谈,他当时最忧虑的,便是北方胡夷。他当时所言,和那位刘郎君的话,几乎是同一个意思。”
  此言一出,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。
  荀崧脸上的轻慢和不屑瞬间凝固,同样的话,从刘奚口中说出,他可以斥之为黄口小儿之见。
  但这话经过他素来敬重的族伯之口,並证实是出自战功赫赫、坐镇一方的刘弘,那分量便截然不同!
  刘弘是先帝司马炎的好友,东汉名臣刘馥之后,更是功绩卓越。论出身、名声和地位,都是晋朝第一等。
  荀蕤看准时机,立刻趁热打铁,躬身一拜。
  “二位大人,既然刘公有此远见,足见北方之危並非空穴来风。洛阳乃四战之地,一旦有变,你我身家性命皆在旦夕之间。孩儿恳请父亲与伯祖父允准,在家中增募部曲,以备不测。”
  荀崧的眉头紧紧锁起,显然內心正在激烈交锋。
  “你说的那个刘奚確有不凡之处,”他终於开口,“但出身终究是太差了!安乐公之子,这个名头在洛阳城里,是福是祸,殊难预料。蕤儿,你可与他多多往来,此人既然颇有些见识,若能收为己用,將来或可做你的臂膀,为你出谋划策。”
  在他看来,刘奚的才华再高,也因其出身而上不了台面,最好的归宿,便是成为自己儿子的幕僚和附庸。
  吴地旧臣,故蜀宗室,在荀崧眼里其实没什么区別。
  “父亲。”荀蕤立刻反驳道,“乱世求才,当唯才是举,何必拘於出身?刘奚之才,非是区区臂膀可以局限的!”
  “住口!”荀崧面色一沉,“你懂什么?为父这是在教你驭人之道!”
  当然荀崧还有半句话没说出来,如果真的是唯才是举,也不会让几个司马家的废物坐镇地方了。
  说到底,在晋朝,靠的是出身,靠的是资歷。
  “好了,都別爭了。”
  一直捻著鬍鬚的荀藩,在此时一锤定音。
  “贤侄所虑,不无道理。刘奚的出身,在洛阳这个是非之地,確实是个极大的掣肘。”
  他先是安抚了荀崧,隨即话锋一转,“但蕤儿说的也没错,如此良才,若只做一人的臂膀,未免可惜了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叔侄二人,缓缓说道:“你们可还记得,刘公临行前,曾屡次上书,言及麾下缺少能参赞军机、洞察大势的佐治之才,恳请朝中为他多多举荐贤能。”
  荀崧和荀蕤同时一怔,都明白了荀藩的意思。
  “与其让这块璞玉在洛阳蒙尘,或是在你我家中做个幕僚,不如將他送到最需要他、也最能让他发光的地方去。刘公求贤若渴,又与我荀氏交好,必不会因出身而轻慢於他。”
  他站起身,走到案前,语气已是不容置疑的决定。
  “明日,我便修书一封,举荐此子去荆州,到刘公麾下先做个小吏。一来,可解刘公之渴;二来,也让我们看看,这位安乐公之子,究竟是纸上谈兵的俊才,还是能经世致用的国士!”
  荀藩抚著长须,点了点头,脸上带著一丝轻鬆的笑意:“不必多礼。刚才我与你伯父还在说,这张昌之乱,总算是看到了平定的曙光。”
  荀崧接口道,语气沉稳:“不错。荆州刺史刘弘刘公坐镇南阳,已將张昌主力击溃。有刘公在,荆州乱不了。”
  说到这张昌之乱,起初不过是义阳郡的一个小吏张昌,他带领不愿应徵的流民造反。其部將石冰更是趁势渡过长江,祸乱徐扬。
  “唯一的麻烦,就是那个石冰。”荀崧继续道,“此贼率余部流窜於扬徐之地,危害甚大。”
  “哼,一个石冰,不过是秋后的蚂蚱。”荀藩显得胸有成竹,“我已听闻,广陵的度支从事陈敏,联络了议郎周玘,共同起兵。这二人皆是吴地豪族出身,那周玘更是大將周处之后,眼看乱军打到了家门口,朝廷大军又迟迟未到,便自己组织乡里部曲,將石冰团团围困在了建鄴。我料定,破敌只在旦夕之间。”
  荀崧听了,舒展眉头,但言语间却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慢:“说起来,这倒有趣。朝廷的天兵未动,反倒是这些吴人自己先坐不住了。江东之人,素来强悍,只怕为的不是朝廷,而是自家的田庄和部曲吧。”
  荀藩深以为然地捻著鬍鬚,“为国分忧?怕是为己分忧罢了。不过,无论他们是何居心,眼下能剿灭石冰,稳住扬徐,对朝廷终归是好事。待朝廷腾出手来,再行安抚便是。”
  他口中的安抚二字,带著一种不言而喻的上位者姿態。
  “伯父所言极是。”荀崧总结道,“如此一来,荆、扬、徐三州皆可安定。总而言之,南方局势已定,形势一片大好啊。”
  二人言谈之间,对南方的战事充满了乐观,也对那些自发保卫家园的吴地豪族,抱持著一种根深蒂固的审视与疏离。
  这个时代,北方士族对於吴地之人,多有鄙视。尤其是那些效力过吴国的大族,始终得不到出仕的机会,正所谓吴士不入清谈之列。
  两位荀氏的长者进入內堂,相对而坐,面前的茶水已经换过一轮,但谁都没有心思去品。
  他们刚刚还在为南方叛乱將被平定的大好形势而欣慰,此刻却又陷入了对朝中党爭的忧虑。
  “伯父,”荀崧对身为族伯的荀藩嘆道,“今日与东海王府上的几位清谈,言语之间,皆是对其他几位宗王和大臣的攻訐。国难当头,他们不想著如何平息战火,却只顾著倾轧异己,长此以往,国將不国啊。”
  荀藩抚著长须,眼中是看透世事的沧桑:“自古皆然,有人的地方,便有党爭。”
  “父亲,伯祖父,”荀蕤见二人情绪稍定,从袖中取出一卷扎得整整齐齐的竹简,双手奉上,“你们方才所言,忠臣难为,小人当道。今日孩儿偶得一文,观其所论,正与此景暗合,想请二位长辈品鑑。”
  荀崧面容清瘦,目光如炬,他伸手接过竹简,缓缓展开。只看了个开头“臣闻兴亡治乱之跡,为君者可以鉴矣……”。荀崧的眉头便立刻舒展开来,眼中闪过一丝惊异。他看得极快,目光扫过竹简,脸上神情变幻,时而凝重,时而讚许。
  终於,他將竹简看完,长长地呼出一口气,声音中带著难以抑制的激动:“好一个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,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。此文鞭辟入里,直指人心!”
  说到一半,他猛然警醒,话锋一转,眼神也变得锐利起来:“蕤儿,此文从何而来?”
  荀蕤平静地回答:“是孩儿今日结识的一位朋友,安乐公之子刘奚。此文乃是武侯诸葛孔明所作的《论朋党疏》,他今日以此相赠。”
  “安乐公之子?”
  荀崧的激动瞬间冷却,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审慎。
  他將竹简小心翼翼地卷好,递给荀藩。同时对荀蕤严肃地说道:“这篇文章,你自己看过便罢,切不可再给外人看!”
  “为何?”荀蕤不解。
  “为何?”荀崧冷笑一声,“如今河间王、东海王、成都王,哪个不是拥兵自重,党同伐异?你將这篇《论朋党疏》拿出去,在有心人眼里,这就是在指著他们的鼻子,骂他们是小人之党!这是想给咱们家招祸吗?”
  荀藩此时也看完了文章,他点了点头,赞同道:“你父亲所虑极是。文章是好文章,但时机不对,拿出来便是双刃剑,伤人也伤己。”
  看著父亲和伯祖父的反应,荀蕤知道,若无更震撼的消息,他们绝难改变看法。
  荀蕤深吸一口气,继续说道:
  “不仅如此。献上此文时,他还说了一番更惊人的话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让二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过来,才一字一句地复述道:“他认为,如今诸王之乱,不过癣疥之疾。真正的心腹大患,是北方的胡夷和蜀地的李雄,他们已有席捲天下之势。”
  话音刚落,荀崧便失声笑道:“胡言乱语,黄口小儿之见。我刚与你伯祖父说完,荆扬徐三州眼看就要安定。北方诸王虽有些恩怨,可谁手上没有几十万大军?胡夷年年寇边,何曾有过席捲天下之势?不过是些跳樑小丑罢了!”
  他嘴上虽如此说,但脸色却在不经意间微微一变。
  一直沉默的荀藩捕捉到了荀崧神情中的那丝动摇,他缓缓放下茶杯,苍老而沉稳的声音响起:“贤侄,你先別急著下定论。”
  他浑浊的眼珠转向荀崧:“你忘了?刘公赴任之前,与我彻夜长谈,他当时最忧虑的,便是北方胡夷。他当时所言,和那位刘郎君的话,几乎是同一个意思。”
  此言一出,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。
  荀崧脸上的轻慢和不屑瞬间凝固,同样的话,从刘奚口中说出,他可以斥之为黄口小儿之见。
  但这话经过他素来敬重的族伯之口,並证实是出自战功赫赫、坐镇一方的刘弘,那分量便截然不同!
  刘弘是先帝司马炎的好友,东汉名臣刘馥之后,更是功绩卓越。论出身、名声和地位,都是晋朝第一等。
  荀蕤看准时机,立刻趁热打铁,躬身一拜。
  “二位大人,既然刘公有此远见,足见北方之危並非空穴来风。洛阳乃四战之地,一旦有变,你我身家性命皆在旦夕之间。孩儿恳请父亲与伯祖父允准,在家中增募部曲,以备不测。”
  荀崧的眉头紧紧锁起,显然內心正在激烈交锋。
  “你说的那个刘奚確有不凡之处,”他终於开口,“但出身终究是太差了!安乐公之子,这个名头在洛阳城里,是福是祸,殊难预料。蕤儿,你可与他多多往来,此人既然颇有些见识,若能收为己用,將来或可做你的臂膀,为你出谋划策。”
  在他看来,刘奚的才华再高,也因其出身而上不了台面,最好的归宿,便是成为自己儿子的幕僚和附庸。
  吴地旧臣,故蜀宗室,在荀崧眼里其实没什么区別。
  “父亲。”荀蕤立刻反驳道,“乱世求才,当唯才是举,何必拘於出身?刘奚之才,非是区区臂膀可以局限的!”
  “住口!”荀崧面色一沉,“你懂什么?为父这是在教你驭人之道!”
  当然荀崧还有半句话没说出来,如果真的是唯才是举,也不会让几个司马家的废物坐镇地方了。
  说到底,在晋朝,靠的是出身,靠的是资歷。
  “好了,都別爭了。”
  一直捻著鬍鬚的荀藩,在此时一锤定音。
  “贤侄所虑,不无道理。刘奚的出身,在洛阳这个是非之地,確实是个极大的掣肘。”
  他先是安抚了荀崧,隨即话锋一转,“但蕤儿说的也没错,如此良才,若只做一人的臂膀,未免可惜了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叔侄二人,缓缓说道:“你们可还记得,刘公临行前,曾屡次上书,言及麾下缺少能参赞军机、洞察大势的佐治之才,恳请朝中为他多多举荐贤能。”
  荀崧和荀蕤同时一怔,都明白了荀藩的意思。
  “与其让这块璞玉在洛阳蒙尘,或是在你我家中做个幕僚,不如將他送到最需要他、也最能让他发光的地方去。刘公求贤若渴,又与我荀氏交好,必不会因出身而轻慢於他。”
  他站起身,走到案前,语气已是不容置疑的决定。
  “明日,我便修书一封,举荐此子去荆州,到刘公麾下先做个小吏。一来,可解刘公之渴;二来,也让我们看看,这位安乐公之子,究竟是纸上谈兵的俊才,还是能经世致用的国士!”
  荀藩抚著长须,点了点头,脸上带著一丝轻鬆的笑意:“不必多礼。刚才我与你伯父还在说,这张昌之乱,总算是看到了平定的曙光。”
  荀崧接口道,语气沉稳:“不错。荆州刺史刘弘刘公坐镇南阳,已將张昌主力击溃。有刘公在,荆州乱不了。”
  说到这张昌之乱,起初不过是义阳郡的一个小吏张昌,他带领不愿应徵的流民造反。其部將石冰更是趁势渡过长江,祸乱徐扬。
  “唯一的麻烦,就是那个石冰。”荀崧继续道,“此贼率余部流窜於扬徐之地,危害甚大。”
  “哼,一个石冰,不过是秋后的蚂蚱。”荀藩显得胸有成竹,“我已听闻,广陵的度支从事陈敏,联络了议郎周玘,共同起兵。这二人皆是吴地豪族出身,那周玘更是大將周处之后,眼看乱军打到了家门口,朝廷大军又迟迟未到,便自己组织乡里部曲,將石冰团团围困在了建鄴。我料定,破敌只在旦夕之间。”
  荀崧听了,舒展眉头,但言语间却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慢:“说起来,这倒有趣。朝廷的天兵未动,反倒是这些吴人自己先坐不住了。江东之人,素来强悍,只怕为的不是朝廷,而是自家的田庄和部曲吧。”
  荀藩深以为然地捻著鬍鬚,“为国分忧?怕是为己分忧罢了。不过,无论他们是何居心,眼下能剿灭石冰,稳住扬徐,对朝廷终归是好事。待朝廷腾出手来,再行安抚便是。”
  他口中的安抚二字,带著一种不言而喻的上位者姿態。
  “伯父所言极是。”荀崧总结道,“如此一来,荆、扬、徐三州皆可安定。总而言之,南方局势已定,形势一片大好啊。”
  二人言谈之间,对南方的战事充满了乐观,也对那些自发保卫家园的吴地豪族,抱持著一种根深蒂固的审视与疏离。
  这个时代,北方士族对於吴地之人,多有鄙视。尤其是那些效力过吴国的大族,始终得不到出仕的机会,正所谓吴士不入清谈之列。
  两位荀氏的长者进入內堂,相对而坐,面前的茶水已经换过一轮,但谁都没有心思去品。
  他们刚刚还在为南方叛乱將被平定的大好形势而欣慰,此刻却又陷入了对朝中党爭的忧虑。
  “伯父,”荀崧对身为族伯的荀藩嘆道,“今日与东海王府上的几位清谈,言语之间,皆是对其他几位宗王和大臣的攻訐。国难当头,他们不想著如何平息战火,却只顾著倾轧异己,长此以往,国將不国啊。”
  荀藩抚著长须,眼中是看透世事的沧桑:“自古皆然,有人的地方,便有党爭。”
  “父亲,伯祖父,”荀蕤见二人情绪稍定,从袖中取出一卷扎得整整齐齐的竹简,双手奉上,“你们方才所言,忠臣难为,小人当道。今日孩儿偶得一文,观其所论,正与此景暗合,想请二位长辈品鑑。”
  荀崧面容清瘦,目光如炬,他伸手接过竹简,缓缓展开。只看了个开头“臣闻兴亡治乱之跡,为君者可以鉴矣……”。荀崧的眉头便立刻舒展开来,眼中闪过一丝惊异。他看得极快,目光扫过竹简,脸上神情变幻,时而凝重,时而讚许。
  终於,他將竹简看完,长长地呼出一口气,声音中带著难以抑制的激动:“好一个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,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。此文鞭辟入里,直指人心!”
  说到一半,他猛然警醒,话锋一转,眼神也变得锐利起来:“蕤儿,此文从何而来?”
  荀蕤平静地回答:“是孩儿今日结识的一位朋友,安乐公之子刘奚。此文乃是武侯诸葛孔明所作的《论朋党疏》,他今日以此相赠。”
  “安乐公之子?”
  荀崧的激动瞬间冷却,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审慎。
  他將竹简小心翼翼地卷好,递给荀藩。同时对荀蕤严肃地说道:“这篇文章,你自己看过便罢,切不可再给外人看!”
  “为何?”荀蕤不解。
  “为何?”荀崧冷笑一声,“如今河间王、东海王、成都王,哪个不是拥兵自重,党同伐异?你將这篇《论朋党疏》拿出去,在有心人眼里,这就是在指著他们的鼻子,骂他们是小人之党!这是想给咱们家招祸吗?”
  荀藩此时也看完了文章,他点了点头,赞同道:“你父亲所虑极是。文章是好文章,但时机不对,拿出来便是双刃剑,伤人也伤己。”
  看著父亲和伯祖父的反应,荀蕤知道,若无更震撼的消息,他们绝难改变看法。
  荀蕤深吸一口气,继续说道:
  “不仅如此。献上此文时,他还说了一番更惊人的话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让二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过来,才一字一句地复述道:“他认为,如今诸王之乱,不过癣疥之疾。真正的心腹大患,是北方的胡夷和蜀地的李雄,他们已有席捲天下之势。”
  话音刚落,荀崧便失声笑道:“胡言乱语,黄口小儿之见。我刚与你伯祖父说完,荆扬徐三州眼看就要安定。北方诸王虽有些恩怨,可谁手上没有几十万大军?胡夷年年寇边,何曾有过席捲天下之势?不过是些跳樑小丑罢了!”
  他嘴上虽如此说,但脸色却在不经意间微微一变。
  一直沉默的荀藩捕捉到了荀崧神情中的那丝动摇,他缓缓放下茶杯,苍老而沉稳的声音响起:“贤侄,你先別急著下定论。”
  他浑浊的眼珠转向荀崧:“你忘了?刘公赴任之前,与我彻夜长谈,他当时最忧虑的,便是北方胡夷。他当时所言,和那位刘郎君的话,几乎是同一个意思。”
  此言一出,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。
  荀崧脸上的轻慢和不屑瞬间凝固,同样的话,从刘奚口中说出,他可以斥之为黄口小儿之见。
  但这话经过他素来敬重的族伯之口,並证实是出自战功赫赫、坐镇一方的刘弘,那分量便截然不同!
  刘弘是先帝司马炎的好友,东汉名臣刘馥之后,更是功绩卓越。论出身、名声和地位,都是晋朝第一等。
  荀蕤看准时机,立刻趁热打铁,躬身一拜。
  “二位大人,既然刘公有此远见,足见北方之危並非空穴来风。洛阳乃四战之地,一旦有变,你我身家性命皆在旦夕之间。孩儿恳请父亲与伯祖父允准,在家中增募部曲,以备不测。”
  荀崧的眉头紧紧锁起,显然內心正在激烈交锋。
  “你说的那个刘奚確有不凡之处,”他终於开口,“但出身终究是太差了!安乐公之子,这个名头在洛阳城里,是福是祸,殊难预料。蕤儿,你可与他多多往来,此人既然颇有些见识,若能收为己用,將来或可做你的臂膀,为你出谋划策。”
  在他看来,刘奚的才华再高,也因其出身而上不了台面,最好的归宿,便是成为自己儿子的幕僚和附庸。
  吴地旧臣,故蜀宗室,在荀崧眼里其实没什么区別。
  “父亲。”荀蕤立刻反驳道,“乱世求才,当唯才是举,何必拘於出身?刘奚之才,非是区区臂膀可以局限的!”
  “住口!”荀崧面色一沉,“你懂什么?为父这是在教你驭人之道!”
  当然荀崧还有半句话没说出来,如果真的是唯才是举,也不会让几个司马家的废物坐镇地方了。
  说到底,在晋朝,靠的是出身,靠的是资歷。
  “好了,都別爭了。”
  一直捻著鬍鬚的荀藩,在此时一锤定音。
  “贤侄所虑,不无道理。刘奚的出身,在洛阳这个是非之地,確实是个极大的掣肘。”
  他先是安抚了荀崧,隨即话锋一转,“但蕤儿说的也没错,如此良才,若只做一人的臂膀,未免可惜了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叔侄二人,缓缓说道:“你们可还记得,刘公临行前,曾屡次上书,言及麾下缺少能参赞军机、洞察大势的佐治之才,恳请朝中为他多多举荐贤能。”
  荀崧和荀蕤同时一怔,都明白了荀藩的意思。
  “与其让这块璞玉在洛阳蒙尘,或是在你我家中做个幕僚,不如將他送到最需要他、也最能让他发光的地方去。刘公求贤若渴,又与我荀氏交好,必不会因出身而轻慢於他。”
  他站起身,走到案前,语气已是不容置疑的决定。
  “明日,我便修书一封,举荐此子去荆州,到刘公麾下先做个小吏。一来,可解刘公之渴;二来,也让我们看看,这位安乐公之子,究竟是纸上谈兵的俊才,还是能经世致用的国士!”
  荀藩抚著长须,点了点头,脸上带著一丝轻鬆的笑意:“不必多礼。刚才我与你伯父还在说,这张昌之乱,总算是看到了平定的曙光。”
  荀崧接口道,语气沉稳:“不错。荆州刺史刘弘刘公坐镇南阳,已將张昌主力击溃。有刘公在,荆州乱不了。”
  说到这张昌之乱,起初不过是义阳郡的一个小吏张昌,他带领不愿应徵的流民造反。其部將石冰更是趁势渡过长江,祸乱徐扬。
  “唯一的麻烦,就是那个石冰。”荀崧继续道,“此贼率余部流窜於扬徐之地,危害甚大。”
  “哼,一个石冰,不过是秋后的蚂蚱。”荀藩显得胸有成竹,“我已听闻,广陵的度支从事陈敏,联络了议郎周玘,共同起兵。这二人皆是吴地豪族出身,那周玘更是大將周处之后,眼看乱军打到了家门口,朝廷大军又迟迟未到,便自己组织乡里部曲,將石冰团团围困在了建鄴。我料定,破敌只在旦夕之间。”
  荀崧听了,舒展眉头,但言语间却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慢:“说起来,这倒有趣。朝廷的天兵未动,反倒是这些吴人自己先坐不住了。江东之人,素来强悍,只怕为的不是朝廷,而是自家的田庄和部曲吧。”
  荀藩深以为然地捻著鬍鬚,“为国分忧?怕是为己分忧罢了。不过,无论他们是何居心,眼下能剿灭石冰,稳住扬徐,对朝廷终归是好事。待朝廷腾出手来,再行安抚便是。”
  他口中的安抚二字,带著一种不言而喻的上位者姿態。
  “伯父所言极是。”荀崧总结道,“如此一来,荆、扬、徐三州皆可安定。总而言之,南方局势已定,形势一片大好啊。”
  二人言谈之间,对南方的战事充满了乐观,也对那些自发保卫家园的吴地豪族,抱持著一种根深蒂固的审视与疏离。
  这个时代,北方士族对於吴地之人,多有鄙视。尤其是那些效力过吴国的大族,始终得不到出仕的机会,正所谓吴士不入清谈之列。
  两位荀氏的长者进入內堂,相对而坐,面前的茶水已经换过一轮,但谁都没有心思去品。
  他们刚刚还在为南方叛乱將被平定的大好形势而欣慰,此刻却又陷入了对朝中党爭的忧虑。
  “伯父,”荀崧对身为族伯的荀藩嘆道,“今日与东海王府上的几位清谈,言语之间,皆是对其他几位宗王和大臣的攻訐。国难当头,他们不想著如何平息战火,却只顾著倾轧异己,长此以往,国將不国啊。”
  荀藩抚著长须,眼中是看透世事的沧桑:“自古皆然,有人的地方,便有党爭。”
  “父亲,伯祖父,”荀蕤见二人情绪稍定,从袖中取出一卷扎得整整齐齐的竹简,双手奉上,“你们方才所言,忠臣难为,小人当道。今日孩儿偶得一文,观其所论,正与此景暗合,想请二位长辈品鑑。”
  荀崧面容清瘦,目光如炬,他伸手接过竹简,缓缓展开。只看了个开头“臣闻兴亡治乱之跡,为君者可以鉴矣……”。荀崧的眉头便立刻舒展开来,眼中闪过一丝惊异。他看得极快,目光扫过竹简,脸上神情变幻,时而凝重,时而讚许。
  终於,他將竹简看完,长长地呼出一口气,声音中带著难以抑制的激动:“好一个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,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。此文鞭辟入里,直指人心!”
  说到一半,他猛然警醒,话锋一转,眼神也变得锐利起来:“蕤儿,此文从何而来?”
  荀蕤平静地回答:“是孩儿今日结识的一位朋友,安乐公之子刘奚。此文乃是武侯诸葛孔明所作的《论朋党疏》,他今日以此相赠。”
  “安乐公之子?”
  荀崧的激动瞬间冷却,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审慎。
  他將竹简小心翼翼地卷好,递给荀藩。同时对荀蕤严肃地说道:“这篇文章,你自己看过便罢,切不可再给外人看!”
  “为何?”荀蕤不解。
  “为何?”荀崧冷笑一声,“如今河间王、东海王、成都王,哪个不是拥兵自重,党同伐异?你將这篇《论朋党疏》拿出去,在有心人眼里,这就是在指著他们的鼻子,骂他们是小人之党!这是想给咱们家招祸吗?”
  荀藩此时也看完了文章,他点了点头,赞同道:“你父亲所虑极是。文章是好文章,但时机不对,拿出来便是双刃剑,伤人也伤己。”
  看著父亲和伯祖父的反应,荀蕤知道,若无更震撼的消息,他们绝难改变看法。
  荀蕤深吸一口气,继续说道:
  “不仅如此。献上此文时,他还说了一番更惊人的话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让二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过来,才一字一句地复述道:“他认为,如今诸王之乱,不过癣疥之疾。真正的心腹大患,是北方的胡夷和蜀地的李雄,他们已有席捲天下之势。”
  话音刚落,荀崧便失声笑道:“胡言乱语,黄口小儿之见。我刚与你伯祖父说完,荆扬徐三州眼看就要安定。北方诸王虽有些恩怨,可谁手上没有几十万大军?胡夷年年寇边,何曾有过席捲天下之势?不过是些跳樑小丑罢了!”
  他嘴上虽如此说,但脸色却在不经意间微微一变。
  一直沉默的荀藩捕捉到了荀崧神情中的那丝动摇,他缓缓放下茶杯,苍老而沉稳的声音响起:“贤侄,你先別急著下定论。”
  他浑浊的眼珠转向荀崧:“你忘了?刘公赴任之前,与我彻夜长谈,他当时最忧虑的,便是北方胡夷。他当时所言,和那位刘郎君的话,几乎是同一个意思。”
  此言一出,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。
  荀崧脸上的轻慢和不屑瞬间凝固,同样的话,从刘奚口中说出,他可以斥之为黄口小儿之见。
  但这话经过他素来敬重的族伯之口,並证实是出自战功赫赫、坐镇一方的刘弘,那分量便截然不同!
  刘弘是先帝司马炎的好友,东汉名臣刘馥之后,更是功绩卓越。论出身、名声和地位,都是晋朝第一等。
  荀蕤看准时机,立刻趁热打铁,躬身一拜。
  “二位大人,既然刘公有此远见,足见北方之危並非空穴来风。洛阳乃四战之地,一旦有变,你我身家性命皆在旦夕之间。孩儿恳请父亲与伯祖父允准,在家中增募部曲,以备不测。”
  荀崧的眉头紧紧锁起,显然內心正在激烈交锋。
  “你说的那个刘奚確有不凡之处,”他终於开口,“但出身终究是太差了!安乐公之子,这个名头在洛阳城里,是福是祸,殊难预料。蕤儿,你可与他多多往来,此人既然颇有些见识,若能收为己用,將来或可做你的臂膀,为你出谋划策。”
  在他看来,刘奚的才华再高,也因其出身而上不了台面,最好的归宿,便是成为自己儿子的幕僚和附庸。
  吴地旧臣,故蜀宗室,在荀崧眼里其实没什么区別。
  “父亲。”荀蕤立刻反驳道,“乱世求才,当唯才是举,何必拘於出身?刘奚之才,非是区区臂膀可以局限的!”
  “住口!”荀崧面色一沉,“你懂什么?为父这是在教你驭人之道!”
  当然荀崧还有半句话没说出来,如果真的是唯才是举,也不会让几个司马家的废物坐镇地方了。
  说到底,在晋朝,靠的是出身,靠的是资歷。
  “好了,都別爭了。”
  一直捻著鬍鬚的荀藩,在此时一锤定音。
  “贤侄所虑,不无道理。刘奚的出身,在洛阳这个是非之地,確实是个极大的掣肘。”
  他先是安抚了荀崧,隨即话锋一转,“但蕤儿说的也没错,如此良才,若只做一人的臂膀,未免可惜了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叔侄二人,缓缓说道:“你们可还记得,刘公临行前,曾屡次上书,言及麾下缺少能参赞军机、洞察大势的佐治之才,恳请朝中为他多多举荐贤能。”
  荀崧和荀蕤同时一怔,都明白了荀藩的意思。
  “与其让这块璞玉在洛阳蒙尘,或是在你我家中做个幕僚,不如將他送到最需要他、也最能让他发光的地方去。刘公求贤若渴,又与我荀氏交好,必不会因出身而轻慢於他。”
  他站起身,走到案前,语气已是不容置疑的决定。
  “明日,我便修书一封,举荐此子去荆州,到刘公麾下先做个小吏。一来,可解刘公之渴;二来,也让我们看看,这位安乐公之子,究竟是纸上谈兵的俊才,还是能经世致用的国士!”
  荀藩抚著长须,点了点头,脸上带著一丝轻鬆的笑意:“不必多礼。刚才我与你伯父还在说,这张昌之乱,总算是看到了平定的曙光。”
  荀崧接口道,语气沉稳:“不错。荆州刺史刘弘刘公坐镇南阳,已將张昌主力击溃。有刘公在,荆州乱不了。”
  说到这张昌之乱,起初不过是义阳郡的一个小吏张昌,他带领不愿应徵的流民造反。其部將石冰更是趁势渡过长江,祸乱徐扬。
  “唯一的麻烦,就是那个石冰。”荀崧继续道,“此贼率余部流窜於扬徐之地,危害甚大。”
  “哼,一个石冰,不过是秋后的蚂蚱。”荀藩显得胸有成竹,“我已听闻,广陵的度支从事陈敏,联络了议郎周玘,共同起兵。这二人皆是吴地豪族出身,那周玘更是大將周处之后,眼看乱军打到了家门口,朝廷大军又迟迟未到,便自己组织乡里部曲,將石冰团团围困在了建鄴。我料定,破敌只在旦夕之间。”
  荀崧听了,舒展眉头,但言语间却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慢:“说起来,这倒有趣。朝廷的天兵未动,反倒是这些吴人自己先坐不住了。江东之人,素来强悍,只怕为的不是朝廷,而是自家的田庄和部曲吧。”
  荀藩深以为然地捻著鬍鬚,“为国分忧?怕是为己分忧罢了。不过,无论他们是何居心,眼下能剿灭石冰,稳住扬徐,对朝廷终归是好事。待朝廷腾出手来,再行安抚便是。”
  他口中的安抚二字,带著一种不言而喻的上位者姿態。
  “伯父所言极是。”荀崧总结道,“如此一来,荆、扬、徐三州皆可安定。总而言之,南方局势已定,形势一片大好啊。”
  二人言谈之间,对南方的战事充满了乐观,也对那些自发保卫家园的吴地豪族,抱持著一种根深蒂固的审视与疏离。
  这个时代,北方士族对於吴地之人,多有鄙视。尤其是那些效力过吴国的大族,始终得不到出仕的机会,正所谓吴士不入清谈之列。
  两位荀氏的长者进入內堂,相对而坐,面前的茶水已经换过一轮,但谁都没有心思去品。
  他们刚刚还在为南方叛乱將被平定的大好形势而欣慰,此刻却又陷入了对朝中党爭的忧虑。
  “伯父,”荀崧对身为族伯的荀藩嘆道,“今日与东海王府上的几位清谈,言语之间,皆是对其他几位宗王和大臣的攻訐。国难当头,他们不想著如何平息战火,却只顾著倾轧异己,长此以往,国將不国啊。”
  荀藩抚著长须,眼中是看透世事的沧桑:“自古皆然,有人的地方,便有党爭。”
  “父亲,伯祖父,”荀蕤见二人情绪稍定,从袖中取出一卷扎得整整齐齐的竹简,双手奉上,“你们方才所言,忠臣难为,小人当道。今日孩儿偶得一文,观其所论,正与此景暗合,想请二位长辈品鑑。”
  荀崧面容清瘦,目光如炬,他伸手接过竹简,缓缓展开。只看了个开头“臣闻兴亡治乱之跡,为君者可以鉴矣……”。荀崧的眉头便立刻舒展开来,眼中闪过一丝惊异。他看得极快,目光扫过竹简,脸上神情变幻,时而凝重,时而讚许。
  终於,他將竹简看完,长长地呼出一口气,声音中带著难以抑制的激动:“好一个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,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。此文鞭辟入里,直指人心!”
  说到一半,他猛然警醒,话锋一转,眼神也变得锐利起来:“蕤儿,此文从何而来?”
  荀蕤平静地回答:“是孩儿今日结识的一位朋友,安乐公之子刘奚。此文乃是武侯诸葛孔明所作的《论朋党疏》,他今日以此相赠。”
  “安乐公之子?”
  荀崧的激动瞬间冷却,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审慎。
  他將竹简小心翼翼地卷好,递给荀藩。同时对荀蕤严肃地说道:“这篇文章,你自己看过便罢,切不可再给外人看!”
  “为何?”荀蕤不解。
  “为何?”荀崧冷笑一声,“如今河间王、东海王、成都王,哪个不是拥兵自重,党同伐异?你將这篇《论朋党疏》拿出去,在有心人眼里,这就是在指著他们的鼻子,骂他们是小人之党!这是想给咱们家招祸吗?”
  荀藩此时也看完了文章,他点了点头,赞同道:“你父亲所虑极是。文章是好文章,但时机不对,拿出来便是双刃剑,伤人也伤己。”
  看著父亲和伯祖父的反应,荀蕤知道,若无更震撼的消息,他们绝难改变看法。
  荀蕤深吸一口气,继续说道:
  “不仅如此。献上此文时,他还说了一番更惊人的话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让二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过来,才一字一句地复述道:“他认为,如今诸王之乱,不过癣疥之疾。真正的心腹大患,是北方的胡夷和蜀地的李雄,他们已有席捲天下之势。”
  话音刚落,荀崧便失声笑道:“胡言乱语,黄口小儿之见。我刚与你伯祖父说完,荆扬徐三州眼看就要安定。北方诸王虽有些恩怨,可谁手上没有几十万大军?胡夷年年寇边,何曾有过席捲天下之势?不过是些跳樑小丑罢了!”
  他嘴上虽如此说,但脸色却在不经意间微微一变。
  一直沉默的荀藩捕捉到了荀崧神情中的那丝动摇,他缓缓放下茶杯,苍老而沉稳的声音响起:“贤侄,你先別急著下定论。”
  他浑浊的眼珠转向荀崧:“你忘了?刘公赴任之前,与我彻夜长谈,他当时最忧虑的,便是北方胡夷。他当时所言,和那位刘郎君的话,几乎是同一个意思。”
  此言一出,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。
  荀崧脸上的轻慢和不屑瞬间凝固,同样的话,从刘奚口中说出,他可以斥之为黄口小儿之见。
  但这话经过他素来敬重的族伯之口,並证实是出自战功赫赫、坐镇一方的刘弘,那分量便截然不同!
  刘弘是先帝司马炎的好友,东汉名臣刘馥之后,更是功绩卓越。论出身、名声和地位,都是晋朝第一等。
  荀蕤看准时机,立刻趁热打铁,躬身一拜。
  “二位大人,既然刘公有此远见,足见北方之危並非空穴来风。洛阳乃四战之地,一旦有变,你我身家性命皆在旦夕之间。孩儿恳请父亲与伯祖父允准,在家中增募部曲,以备不测。”
  荀崧的眉头紧紧锁起,显然內心正在激烈交锋。
  “你说的那个刘奚確有不凡之处,”他终於开口,“但出身终究是太差了!安乐公之子,这个名头在洛阳城里,是福是祸,殊难预料。蕤儿,你可与他多多往来,此人既然颇有些见识,若能收为己用,將来或可做你的臂膀,为你出谋划策。”
  在他看来,刘奚的才华再高,也因其出身而上不了台面,最好的归宿,便是成为自己儿子的幕僚和附庸。
  吴地旧臣,故蜀宗室,在荀崧眼里其实没什么区別。
  “父亲。”荀蕤立刻反驳道,“乱世求才,当唯才是举,何必拘於出身?刘奚之才,非是区区臂膀可以局限的!”
  “住口!”荀崧面色一沉,“你懂什么?为父这是在教你驭人之道!”
  当然荀崧还有半句话没说出来,如果真的是唯才是举,也不会让几个司马家的废物坐镇地方了。
  说到底,在晋朝,靠的是出身,靠的是资歷。
  “好了,都別爭了。”
  一直捻著鬍鬚的荀藩,在此时一锤定音。
  “贤侄所虑,不无道理。刘奚的出身,在洛阳这个是非之地,確实是个极大的掣肘。”
  他先是安抚了荀崧,隨即话锋一转,“但蕤儿说的也没错,如此良才,若只做一人的臂膀,未免可惜了。”
  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叔侄二人,缓缓说道:“你们可还记得,刘公临行前,曾屡次上书,言及麾下缺少能参赞军机、洞察大势的佐治之才,恳请朝中为他多多举荐贤能。”
  荀崧和荀蕤同时一怔,都明白了荀藩的意思。
  “与其让这块璞玉在洛阳蒙尘,或是在你我家中做个幕僚,不如將他送到最需要他、也最能让他发光的地方去。刘公求贤若渴,又与我荀氏交好,必不会因出身而轻慢於他。”
  他站起身,走到案前,语气已是不容置疑的决定。
  “明日,我便修书一封,举荐此子去荆州,到刘公麾下先做个小吏。一来,可解刘公之渴;二来,也让我们看看,这位安乐公之子,究竟是纸上谈兵的俊才,还是能经世致用的国士!”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